数字报

【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深刻领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

2022-11-09 15:37:3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李桂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中可以看出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被赋予极高的战略地位。

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党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不仅将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强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主题,确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要求、基本内涵等方面又做了全新的阐述,充分揭示了新阶段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实质。

从战略定位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有三层逻辑。主题逻辑是始终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从科学发展观到新发展理念,我们党的发展理念随着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丰富创新。党中央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系逻辑是阐明了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内在关系。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建设不断迈进高级形态的必然阶段。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后,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面临的硬约束明显增多,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主要解决量的问题,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必须解决好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导向逻辑是突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导向。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五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高质量发展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战略部署。

从目标要求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今后五年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要求,就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匹配和相互适应,任何高质量的供给都需要依靠有效需求来实现,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动态平衡是高质量发展的总思路。二是提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要求,“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效率、安全和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三个着力”就是要解决效率不高、安全风险和结构失调这些关键问题。三是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目标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质升量增”的新要求。“高速增长”是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核心概括,从增长到发展、从量到质、再到“质升量增”的目标变化,不仅说明中国经济正日益走向成熟,更说明我们党在关于发展问题上执政理念的更加成熟。

从基本内涵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将高质量发展内涵概括为五个方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五个方面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分别从市场主体、产业框架、三农基础、区域布局、开放法宝切入,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内涵体系,既接续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又加力“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同时,报告中关于五个方面的高质量内涵均有具体表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质量概括为“高水平”,其内涵主要包括激发市场活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支持等方面;产业体系的高质量概括为“现代化”,主要聚焦实体经济着力点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的目标;乡村振兴的高质量概括为“全面推进”,就是要推进城乡融合,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区域发展的高质量概括为“协调”,重点在于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外开放的高质量概括为“高水平”,其意在于提升国际循环质量与水平,使制度性开放更加有效。五个方面的高质量从不同领域发力形成合力,不仅可以阶段性地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短板弱项问题,同时还培植了可持续发展的接续动能和长期优势。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特邀专家

编辑:褚珺

作者:李桂华 责任编辑:苍淑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