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着500多亩水稻,管着五六千只鸭子 ——
孔秋娣:从“门外汉”变土专家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丽华
“稻子抽穗了,现在看今年收成还不错,一个月后要准备丰收了!”近日,在高淳区固城街道义保村,一个个头不高、留着短发、皮肤黝黑的女性这样对记者说。她是种植500多亩水稻的农场主和管理五六千只鸭子的“鸭司令”——孔秋娣。
10年前,她从皮肤白皙、衣着讲究的县城饭店老板,变成了秋亚家庭农场的顶梁柱,插秧、割草、开农机,她只要在农场忙碌起来,就没有半点含糊,甚至还从一个对农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钻研成了有机水稻种植的“土专家”。
2013年以前,孔秋娣和丈夫经营一家饭店,随后丈夫身体不太好。“医生说是‘富贵病’,吃出来的,我就在想如何让吃进肚子的食物更健康。”她回到娘家,看到儿时乐园般的土地,已经半种半荒,她决定回来种田,运用稻鸭共作的模式做有机水稻。
“疯了!”“不可理喻!”“农民都不愿意种田,你还回头去种!”家人的反对声如潮水一般涌来,她的小身躯无法辩驳,但仍然决定要去试试。第一年她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听说她要不打农药、化肥,村里不少人笑:“那能有稻子收吗?”
孔秋娣虽是农村长大,但没做过农活儿。不过她肯吃苦——不会,那就去学。从育旱秧抛秧盘,到翻田、栽秧,她自己动手干,从做中学,从学中干。小鸭子刚领回来,半夜要每隔两小时爬起来喂一次食,“照顾得比对我家孩子还细”。
跟其他农民安心种田不同,在别人眼里她还很“不安分”。她从不放弃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当地农业部门组织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只要有可能,她都会挤出时间参加,还是培训班里提问最积极的一个,“这都是难得的机会。只要我愿意问,专家们都愿意帮我解答。”
第一年,没经验,尽管杂草长得多,但每亩仍然收了800斤稻子,在有机稻中已属高产。为了践行有机理念,她从网上了解并运用到稻鸭共作的模式。这种新模式区别于传统种植和传统养殖,把鸭子散养于稻田里,吃掉害虫和杂草,辅之以杀虫灯和人工拔草,替代了农药。同时,鸭子在田间活动还能给土壤“松土按摩”,鸭粪可以做肥料,替代了化肥。她还运用轮作休耕的模式,让土地“喘口气”,用紫云英做绿肥提升地力。
等到了秋季,粮食丰收,稻谷落地,印证了新模式的成功。尽管闯过第一关,丰收的喜悦跃上心头,但这定价20元一斤的大米怎么卖出去,却又是一个大难题。刚刚做农业,还没有积累下自己的客户,她只能想方设法展示自己的产品。自己花钱去展销会,有时候几天下来光费用就花了一万多,米却一袋都没卖出去。尽管有些气馁,但她擦擦眼泪,之后又带着电饭锅去小区门口烧饭,让大家试吃。
10年里,靠着自己一步步学习、尝试,她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回报,创建的“秋亚牌稻鸭米”先后获得南京好大米、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等荣誉,小小的家庭农场年销售额也达到400多万元。孔秋娣也被评为了南京市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苏米工匠”等。
她的农场每年都有数千人前来观摩学习,她也从曾经的培训班求学者变成了授课老师,这几年陆陆续续受邀到扬州、泰州、盐城等地为农业主体授课,传授生产销售经验。不仅如此,她还帮助周边有相同理念的村民销售鸡蛋、菜籽油、龙虾等农产品,一年帮助销售几十万元,获得了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的荣誉。
即便如此,记者联系她之后的连续几天,她仍然在参加不同的培训,“一方面是广交人脉,搭建自己的客户群,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学习,用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武装自己,努力迎接下一场丰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