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我在南京这十年 | 音乐老师金晓宁眼中的教育之变

2022-09-23 08:36:5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音乐老师金晓宁眼中的教育之变——

地位提升,“副科”老师当上了班主任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实习生 曾亚莉

装上水的玻璃瓶成了孩子们手中的乐器,发出美妙的旋律。9月15日上午,记者走进南京市梅山第二小学六(2)班,跟着上了一节有趣的音乐课。 

音乐课不会被挤掉,音体美老师参与班级管理做起班主任……从事音乐教育27年的梅山二小老师金晓宁说,十年来,教育理念发生了巨变,素质教育全面铺开,音美体等学科从边缘化的位置走到了聚光灯下,音美体的课堂变了,课程内涵变了。 

“同学们,有哪些乐器可以帮助我们音乐创编?”“三角铁、响板!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可以试试杯子。” ……当天的音乐课上,气氛好“嗨”:孩子们在音乐的实验里,用废旧玻璃瓶装不同水位的水,组成水音琴创作曲子。 

金晓宁有着27年的教龄,他坦言,刚入职时的音乐课相对简单,课堂上,教孩子们唱几首歌;后来,带着孩子们通过欣赏名曲来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教改以后,音乐课堂越来越有开拓性。 

以前,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被称为副科老师,有时候也被称为“小三门老师”。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也在教育舞台中央闪闪发光。”金晓宁说,这十年来,音体美老师的培训机会变多,在教学中的地位也在上升,有的音体美老师也成了班主任或者副班主任……音体美老师在工作中也激情四射,带着孩子们在艺体路上不断提升,尤其是2018年以来,金晓宁和小伙伴们一直在探索,上课内容几乎是“年年翻新”。 

“音乐素养提升了,自己也能享受音乐了。”六(2)班的张惜蕊同学说,现在听到某个音乐,就大概能知道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也知道什么音乐衬托什么环境……有时候想要创作属于自己的旋律,就会去查资料,和小伙伴们一起探讨。 

金晓宁说,这些年来,南京的中小学一直还在探索将音乐、体育、数学、语文等学科融会贯通,让孩子多思考、多操作、多动手。

他们学校除了音乐器材室、音乐教室、合唱室、舞蹈房以外,还有一个特别的音乐实验室。他们的音乐教育还提出了“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解决”的观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孩子们手里。于是,他们学校就有了“科技与音乐”课程。 

他甚至在课后跑到商场里研究起了变速手扶电梯的技术原理——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布置”给他的课后作业。因为他要和学生一起利用这个原理,在下一节课上“组装”一套可以即兴演奏的设备。 

在金晓宁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有刚刚毕业的学生王思瀚发来的一条信息,询问电扇的叶片怎么做。在金老师的启发下,王思瀚用驱动马达和叶片做成了一个电扇。王思瀚的家长感慨,音乐老师也可以给孩子种下探索的种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李花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