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主持人”王宏琪今天退休了
录制节目6000多档 传播交通文明17载
□ 通讯员 宁交轩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宏琪说交通》。”这样一句问候,在电视观众耳边响了17年。
节目中侃侃而谈的主持人叫王宏琪,是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一名普通交警。与路面执勤民警不同,身为警官主持人的他日常工作是奔波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寻找选题、拍摄现场,通过“以案说法”“以事说法”的形式宣传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法规。
《宏琪说交通》自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高达7%,网络综合播放量更是超过六十亿次,获得一亿多次点赞。节目先后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一等节目”“全省实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程优秀作品”等荣誉。王宏琪本人也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全国交通类十佳主持人”。
24岁,从海上建功到路面坚守
王宏琪祖籍山东,在南京长大。一米八的大块头配上那字正腔圆的“北方普通话”,浑身透着一股踏实坦诚的劲儿。18岁那年,怀着对“乘风破浪”的向往,他参军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员。
穿上海魂衫后,年轻的王宏琪与军舰为伴、以海洋为岗。他曾随舰奔赴南极,与长城科考站结下不解之缘并荣立三等功。这段军旅生涯让王宏琪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万吨巨轮驶向深蓝,离不开每一个人的配合。
退伍后,王宏琪回到南京成为一名交通警察。转身,亦是出征。他的脚下不再是壮阔渺远的深海大洋,而是阡陌交错的城市道路。年仅24岁的王宏琪从交警二大队的路面执勤岗位开始,认真学习交管知识,不论日晒雨淋、寒冬酷暑,每天奔走在南京城的马路上。
43岁,“半路出家”挑战新领域
2005年,43岁的王宏琪已是交管局指挥室的资深民警,熟稔道路交通事故与应急处突的指挥调度。
就在那一年,交管局遴选一名警官主持人,王宏琪报了名,凭着标准的普通话和刚毅的形象,他如愿以偿脱颖而出,以四十多岁的“高龄”成为电视节目主持“新兵”。
2005年11月7日,王宏琪穿上警服,来到了莫愁路公交站旁边,这里有一所学校,校门口新装了触摸式过街人行信号灯,这在当年可是新鲜事物。他对着摄像机讲起了这种人行过街信号灯的使用方法,提醒过往司机注意观察。这是王宏琪第一次出镜,为此他准备了好几天,每一个表情都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回想当年,王宏琪形容自己的这一次选择是“半路出家、中年创业”。会当交警不意味着会当主持人,镜头里,连细微表情都会被无限放大。为了以最适合的形象面对观众,他一有空就对着镜子说话,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演练。
由于出镜需要,衬衫领带加警常服是王宏琪户外采访标配。秋冬时节,寒风瑟瑟,但只要镜头对着他,穿着单薄的王宏琪都会站直身体、面含微笑,以轻松自如的神态在镜头前解说普法。
《宏琪说交通》没有提前设定好的“剧本”或“布景”,王宏琪需要时刻关注突发事件,赶到现场,快速判断事情的新闻价值和教育意义,梳理相关应用法律,并第一时间转换成平实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节目富有真实感和新鲜度,也考验着王宏琪的综合能力。
马路是“办公室”、路面是“办公桌”、现场是“素材库”……一年365天,不论雨雪风霜,《宏琪说交通》从未间断,成为众多市民每晚必看的节目。
60岁,传播交通文明没有“句号”
有一名观众曾经“偶遇”王宏琪,兴奋地拉住他说,自己平时开车很猛,有一次经过路边停车位时,忽然想到《宏琪说交通》里讲过“鬼探头”的危险,便下意识踩了刹车。没想到当真有一名行人匆匆跑出,他吓了一跳又大呼侥幸。
17年来,6000多档日播节目影响了无数驾驶人,避免了无数可能事故。对王宏琪来说,两鬓增添的白霜是多年如一日坚守的岁月留痕;群众每一声亲切招呼是艰辛付出后的温暖回报。
17年来,一案一析、以小见大,着眼路面故事、聆听群众心声,王宏琪在节目中展现出一名人民警察敬业的态度、专业的深度和乐业的温度。他把交通文明传递给广大观众,将出行安全传送至千家万户,即使在今年罕见的高温夏季,他仍然坚持摄录、不曾懈怠。
2022年8月25日,王宏琪迎来自己的60周岁生日,并从人民警察的岗位上光荣退休。
绿荫不减来时路,历历峥嵘半生情。昨天,在录完一档《宏琪说交通》后,王宏琪笑着和观众说再见。他说,传播交通文明没有“句号”,他将以另外一种形式关注交通宣传、传播文明交通,在增添交通文明“底色”、奠定交通安全“基石”上发挥“传帮带”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