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上午,当一滴雨点落在李海生黝黑的脸上时,他把手兴奋地伸向空中:“希望这一次能下下来,这场雨等得太久了!”
作为南京市建委对口帮扶六合竹镇乌石村的第一书记,6月以来,他与村里的干部群众顶着烈日,守护水泵,开挖抗旱井,为每一块干渴的稻田送去“救急水”,至今已超过两个月。
记者来到位于南京最北端的乌石村时,李海生与村委会的同事正守着一排水泵,讨论着抗旱工作安排。5根管子源源不断将水从一侧的沟槽抽至田埂边的一条沟渠中。“这不是沟槽,这是水库的底。”村干部聂德永向记者介绍,这座水库丰水期时面积超过2000亩。持续高温以来,湖水不断萎缩,现仅剩中间一点水面。为了能抽到水,挖掘机只能追着水挖沟槽。
记者走到曾经的水底,淤泥干裂成网状,一只只河蚌的空壳横插在裂缝中。“再过几天不下雨,水坝也要空了。”村监委会主任潘有付感慨道,今年从水稻插秧起就缺水,眼下正是抽穗扬花的时候,关乎秋粮收成。
记者注意到,现场每个人都晒得发黑,除了80后李海生,其他人基本都是老同志。“村委留下女同事负责疫情防控,男同事全部在户外负责抗旱。大家每天顶着日头,坚守在水坝抽水现场,奔波在田间地头,没有一个人退缩。”李海生表示,半年多的经历,让他更好地从城市建设工作者角度,理解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难度和重要。
当日正值社区核酸采样,给医务人员的盒饭多出了几份,就送到水坝边。李海生与村干部高德松靠在拖拉机旁吃了起来。为了抗旱,他们常常错过吃午饭。“要盯着发动机,万一出现故障,就得抬上来修。”高德松告诉记者,中午机子烫手,修完后人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半夜三更修机器,腿上的蚊子一抓一大把。高德松今年就退休了,作为一名老党员,他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目前乌石村水稻已吃上江水。但这只是开始,由于丘陵地带落差高,村内逐级设置蓄水池和水泵房。到最后一层的稻田,水泵要接力7次。村里26个承包大户,家家稻田都等着救急,抽上来的水资源如何分配,也是考验。李海生与村干部一户户上门做工作,协调用水时序。“李书记虽然是新来的,但是这些工作,大家都是认可他的。”一位种植户说。
当日中午,当听到抗旱水井打出水来,李海生和村委书记林长龙赶忙从水坝赶至现场。这里是村内最高的一处区域,此前挖了两口井都未见水。两个人不顾脚下泥泞,走到打井机器旁查看。
“有水,至少能让稻子缓解一下旱情。”承包大户朱金贵对这口井非常期待。他承包了1200亩农田,也是昼夜忙碌,眼里满是血丝。他领着李海生与村书记走进旁边的稻田中,介绍着稻穗长势,“总体长势还行,但还是缺水。”李海生蹲下身子,摸了摸潮湿的土壤:“虽然不下雨,但咱们一定不等不靠,想尽办法把影响降到最低。”
据悉,面对罕见的干旱,村内除依靠区里引江水外援,还积极组织挖掘抗旱井,目前已有9口井投入使用。
“高温虽然结束,抗旱还在持续。这场经历也促发了我的思考,韧性城市建设,要城乡一体统筹。”李海生告诉记者,这场罕见的旱情,暴露出一些水库水塘淤积严重、库容不足,部分灌溉渠道水流不畅等问题。下阶段,他将与村委班子共同研究,依靠自己所在市建委高位协调优势,积极联系市区两级相关部门,专题调研,争取资金支持,加大对河塘清淤和灌溉渠道硬质化改造的力度。
“持续旱情发生几率虽低,但‘宁可备而无用,不能用而无备’。”李海生表示,这场旱情,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各项保障措施覆盖到最末梢。相信在这场大考过后,农村的抗灾韧性会变得更强。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