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学子研制缓释肥技术,使水稻种植少用化肥产量高
智能肥料装“闹钟” 定时定量供养分
南报网讯(通讯员 方彦蘅 记者 李花) 眼下,在江苏句容巨龙东方基地,水稻已进入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木穗禾”创业团队正对水稻进行科学施肥。“实验已进入关键期,今年的成效预计好于去年!”团队负责人、林产化工专业大二学生杨若菡说。
该团队施用的肥料,是他们研制的一种缓释肥,可有效解决肥料利用率低下、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危害人体健康等农业生产痛点,还能促进作物生长。团队成员、大二学生林雨竺这样比喻:“缓释肥料的颗粒表面包裹着一层‘智能膜’,就像是安装了‘控肥’闹钟,农作物啥时候该‘吃饭’了,就适量释放出一些养分。”
肥料的“智能膜”怎么做?起初,团队以稻秆为原材料,从秸秆中分离提取的木质素通过系列反应得到聚多巴胺,该物质具有强黏附作用,能提高肥料养分的利用效率,促进作物生长。但稻秆中的木质素含量仅有8%左右,杨若菡想到她曾看到过的棉田,于是提议用棉秆代替稻秆。经过实验,棉秆中的木质素含量约为26%,是非常理想的原材料之一。
“牛刀小试”后的杨若菡和同学组成“00后”创业小分队,和江苏炭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出智能药肥产品。去年5月,杨若菡带着研发成果找到句容市巨龙东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6个月里,每亩有效穗由使用前的21万提高到36万,每亩产量由725千克提高到949千克,千粒重由27克提高到32克……这张漂亮的“成绩单”让合作社负责人吃了一惊:“化肥施用量减少40%—50%,收益却增加了5万余元。”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