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北门镇的鼋龟岂能 承受生命之重——读李敬宇长篇小说《沉沙》有感

2022-08-05 07:44:1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陈正荣

北门镇原是长江中的沙洲,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与江北陆地连成一片,二十世纪初,建起火车站,成为一个热闹的大码头,四面八方的人来此谋生,小镇从此繁华起来……南京作家李敬宇的长篇小说《沉沙》写的就是北门镇的故事,虽然他没有直接点明北门镇就是南京浦口,但读了小说之后,相信很多读者会和我有同感,写的就是江北浦口的事,浦口的影子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南京人读这部小说倍感亲切。 

以小见大,以赵家四代人经历,折射北门镇的百年历史

二十万字的小说容量很大,时代风云,潮起潮落,在作者笔下收合自如。小说从渡江战役写起,涉及的历史大背景有辛亥革命、日军侵略暴行、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出国潮、农村水利建设等,在这些背景下写了赵家四代人的命运。

第一代赵得儒出于生存需求,流落到北门镇,拼命挣扎。第二代赵宝根在打拼中站稳脚跟,人生充满理想。第三代赵秀菊等是充满怀疑的一代。第四代则是叛逆与迷茫的一代。四代人的命运没有传奇性,但很有典型性。时代打下深刻的烙印,赵家四代人所生活的北门镇随着时代的潮流也发生巨大变化,由荒凉到热闹再到冷寂,折射出百年沧桑历史。 

平民视角,寻常人物,读来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

小说中所写的赵家是北门镇上一个普通的家庭。

爷爷赵得儒本是河南大垣人,为了谋生,爬上闷罐子货车,逃荒逃到长江边,“下面穿着一条单裤,初冬季节,身上没有一文钱,独有的家当,是一个黑色的布兜,里面兜着五个窝窝头” 。后来他成了北门火车站的装卸工。

第二代赵宝根最初在砖瓦厂上班,由于努力,当了副厂长。

“我”的哥哥赵金辉不务正业,姐姐赵秀菊下放到农村,遭到凌辱,后来人生非常不顺。

“我”上了大学,回到镇上文化馆工作。

小说中的人物没有大富大贵,都是极为平常的小人物。作者写道:“他们来自河南、安徽,或者山东、山西,总之,他们都来自北方,来自充满饥馑的穷乡僻壤。”北门镇就是这样一个八方人士杂处的码头。这些人物虽然卑微,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社会一分子,有人倔强,有人懦弱,有人热情,有人冷漠,有人正直,有人邪恶……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人,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

叙述视角不断变换,使得小说摇曳多姿

小说写赵家四代人的历史,按照常规思路,一般从第一代爷爷赵得儒写起,但作者不落窠臼,从第二代赵宝根写起。在第一章写了赵宝根的简史后,才交代:“赵宝根、梁玉梅是我的生身父母,我就是赵金国。”第二章“溯流而上”再来追溯爷爷赵得儒当年如何从河南的长垣来到北门镇。这样写,不落俗套。

小说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来写,贯彻全篇,但有时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如第一章赵宝根的简史,用第三人称。到了第二章,开头变成“我爷爷是个瘸子”,但在后面的叙述中,不时又用第三人称来叙述。第三章写姐姐赵秀菊上山下乡,则让姐姐“跳”出来叙述她在乡下发生的一切。

作者在叙述中还不时跨越时空,插进未来认知视角,有一种“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感觉。如第一章“赵宝根简史”叙述渡江战役,“午后,一场战役悄悄打响。大小不一的船只从芦苇丛里突然现身,一齐出发,渡江队伍沿长江排开,向长江的南岸进发”。接着说,“多年后,我们接受了一个固定的历史名词——渡江战役”。

不断变化人称、时间视角,自然从容,使得小说一气呵成。

意象的沉淀,传说的贯穿,使得小说富有张力

小说的地理背景是长江,长江也是小说中沉淀的意象。虽然写的是江边的小镇,但以大江为背景,就显得很宏阔。第三章的结尾写道:“江水日夜流淌,无止无尽;与它的博大精深相比,我,或者我们赵家,又算得了什么呀!站在长江边上,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就像一粒肉眼看不见的江沙。”这一段直接点题。

北门镇所在地原是长江中的一个沙洲,沧海桑田,沉沙为洲,与江北的陆地连成一片,后来成了北门镇。变,是人世间的规律。对于赵家来说,只是恒河沙数中的几粒,只能随着大时代潮起潮落。对于人世间的每个人来说,谁不是一粒细小沙子呢?正是无数粒沙子构成了整个世界。我以为,小说《沉沙》名字的意义就在这里。 

小说自始至终贯穿了鼋龟的民间传说。

第二章在写北门镇的历史时,就安排了传说:很早以前,北门镇就建造在一只大乌龟背上。“我”回到北门镇文化馆工作后,对北门镇关于鼋龟的传说十分感兴趣,开始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小说结尾,就在众人为107岁的爷爷赵得儒送殡时,突然地动山摇,老人们说,这是鼋龟在动。送殡的路上,“我”接到电话,“我”的儿子出生。生生死死,构成了生命的循环,也构成了芸芸众生,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龟意象历史悠久,包含长寿、富贵、吉祥的含义。小说用鼋龟传说贯穿,既强化了民间色彩,又增加了神秘感,让小说读来有一种隽永的味道。

作者:陈正荣 责任编辑:季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