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战高温 磨意志 淬体能 排爆特警开展实战化训练

2022-07-28 07:39:0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战高温 磨意志 淬体能

排爆特警开展实战化训练

排爆队员使用专业工具打开可疑包裹。 警方供图排爆队员使用专业工具打开可疑包裹。 警方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静

通讯员 南特宣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7月25日,南京特警(巡警)支队的排爆特警们身穿70多斤的排爆服,在高温下围绕爆炸物处置开展夏季实战化训练。 

这个天穿上排爆服,即使一动不动,一两分钟时间内全身也会湿透。可对于排爆特警们来说,穿上排爆服仅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将完成一系列艰难的挑战。 

上午8时许,在设定的“危险”区域内架设频率干扰仪后,排爆特警们按照设定路线快速行进。穿过灌木林时,大家发现草丛深处斜立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包,主排爆手陈铁砚立即使用便携式X光机拍摄可疑包裹,判定内部线路图为定时爆炸装置后,所有队员顿时心里一紧。时间越来越紧,陈铁砚快速准备破拆工具,趴在地上开始清理内部线路,丝毫顾不上如铅石般沉重的头盔给脖颈带来的负担。

持续抬头作业过程中,汗珠不停滴在面罩上,而后流进眼睛,眼睑只能一再使劲儿把汗液挤出来,陈铁砚屏息凝神,终于利用眼睛可以睁开的间隙,找到了计时器和模拟爆炸物的“关节点”,果断剪短。 

没有听到急促的蜂鸣声,确认安全。陈铁砚长吁一口气,一阵虚脱感袭来,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必须立刻出发,寻找下一个可疑包裹。 

按照路线穿过树林、车道,走到楼梯间拐角暗处,一个方形白色盒子映入眼帘。通过X光机判定内部线路为防拆除爆炸物后,陈铁砚迅速离开危险区域,远距离遥控宽度超过70厘米的排爆机器人连续穿过宽度仅为90厘米的S弯,惊险地避过一个又一个桩体。 

“差点撞到最后一个桩!还好,还好……”正当陈铁砚想要松口气的时候,面对他的却是更难穿越的楼梯间——反复调整前后摆导轮,不停切换3个远程摄像头将导轮调整为“前上后下”的合适角度,快速转动监视摄像头和驱动摄像头控制行进距离,陈铁砚的眼睛盯着摄像头一动不动,手却在操作台上动作越来越快。 

摆动“前进”操作杆,机器人却没有动,陈铁砚一着急,猛地一用力,机器人突然向台阶冲上去,摄像头里的画面立即发生剧烈晃动……“停!”观察员大喊一声,“机器人马上要发生侧翻了!” 

听到这话,满头大汗的陈铁砚满脸涨红,除了紧张还多了些内疚和自责。“慢慢来,慢慢来,盲操就是很难,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有希望!坚持下去才可能成功!”陈铁砚的耳边传来了排爆教练、省内知名安检排爆专家段兴维鼓励的话。于是,他赶紧调整状态,屏住呼吸,调整摄像头角度,缓慢地一毫米一毫米地转动台阶上的机器人。最后,机器人终于成功地将爆炸物投入防爆毯,完成了全部处置流程。 

经过长时间高强度、高难度、高标准的训练,排爆小组队员们大汗淋漓,但他们一次次地挑战自我,冲破极限,最终以坚强的意志完成了所有训练科目。看着每个人瘫软地躺在地上,段兴维调侃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今天这汗可是没少流啊,都在地上画图了。” 

“面对复杂涉爆警情,排爆队员需要进行先期处置,及时提醒安全风险,而后迅速对炮弹产生的可疑烟幕进行初步种类甄别和性能判断,科学运用专业设备评估危险程度后,快速安全处置转移未爆炮弹。而这样的果敢自信是多年如一日的训练成果,是用汗水和勇气磨砺出来的。排爆工作虽然危险,但练技能、练心态、练勇气,也必然能高效完成任务。”段兴维说,每一次执行任务,排爆队员和死神都是近距离接触,“当我们面对安全销已经损坏的手榴弹时,当面对浓烟滚滚的燃烧弹时,当听到弹药销毁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时,我们也会紧张或者害怕。可我们清晰地看到过老百姓捡拾炮弹后出现意外的场景,看到过人民群众期盼和信任的眼神,因此,我们一步也不能退缩,必须舍生忘死地上前消除安全隐患。”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朱静 南特宣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