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著名学者薛冰做客鼓楼区图书馆开讲“秦淮河与金川河”—— 几经变化一度消失,揭秘“低调”的金川河

2022-07-15 07:24:1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邢虹 朱彦

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古称“龙藏浦”

文以河盛,河以文传。在长江众多支流中,很难有一条支流像秦淮河一样,有着错综复杂的古今变化和如此众多的文化意趣。由东至西贯穿南京的秦淮河,汇江入海,滔滔江河,浩浩汤汤,千万年来奔流不息,滋养着南京,孕育着这座城市的文明。

秦淮河是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薛冰介绍,秦淮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才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南源溧水河,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

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地点就距离秦淮河北源很近。1993年,汤山葫芦洞中发现的两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及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震惊世界,是中国古人类研究及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说明在几十万年以前,原始先民就开始在南京地区生息繁衍。

秦淮河南北两个源头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这里也是古代南京居民重要的生活区域。因此,在这里也发现了很多遗址和墓葬,出土了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的一些文物。春秋时越既灭吴,尽有江南之地,于是筑城江上,以镇江险。筑于2500年前、周长不足1公里的“越城”,一直被视作南京建城史的起点。正在南京市博物馆展出的“从秦淮河到扬子江——古代南京段长江文物特展”中,就有一组西街越城遗址出土的陶器:灰陶尊、灰陶罐、褐陶壶、褐陶釜、红陶罐、角把鼎……从这些文物中,人们就能知道最早的南京城里人是如何生活的。

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自此,南京的辖区第一次越过长江,成为中国统一王朝唯一在长江流域的都城。明代由郑和统领的庞大外交使团,以船舰一二百艘、军士二万余人,组成史无前例的远洋船队,由秦淮河畔始发,七下西洋,远航十余万里,到访三十余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壮举。作为这一壮举决策地、造船地与始发地的南京,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

金川河得名甚晚,其流域几经变化曾一度消失

进入南京城区后,秦淮河在明城墙东南隅的通济门处分为外秦淮和内秦淮两支。其中,外秦淮就是明城墙外侧的护城河,途经雨花桥、1865晨光创意产业园、大报恩寺遗址景区等,最后从三汊河附近注入长江;内秦淮也就是古今闻名的“十里秦淮”,河道流经夫子庙,全长5公里。

南唐建金陵城,秦淮中支是宫城区与市民区之间的界河。明初建都城后,秦淮中支成为城南与城北之间的自然分界。时至今日,南京人心目中的“老城南”,仍是秦淮中支以南的城区。

明初建都引起的另一重大水系变化,是第一次将金川河流域包入城内。

薛冰说:“讲到金川河,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其水域出现甚早,但得名甚晚。一个普遍的误会,是以为明都城金川门因金川河而得名,其实恰恰相反,金川河是因金川门而得名。”其原因就在于金川河不像秦淮河那样是一条稳定的河流,其流域几经变化,并曾一度消失。明代人眼中的金川河,肯定不是六朝时的样子,而今人看到的金川河,又已不同于清代。

按今人的说法,金川河流域有两个源头,一支是清凉山及其余脉五台山、小仓山北麓之水,由南向北汇成。清凉山虽然不高,但现代以来被作为南京城内的分水岭,其南水系归入秦淮河流域,其北水系则归入金川河流域。一支就是玄武湖水,由东向西汇入。“玄武湖与金川河关系密切,今人常将六朝时期玄武湖的入江水道称为金川河,但是现在从中央路大树根水闸入城的河道,可以肯定不是六朝时的入江水道,而更可能是北宋王安石废湖为田之际,所开十字河的遗迹。所谓十字河,其北南流向的一条河,作用是引水人青溪,成为杨吴城壕的水源,其东西流向的一条河,则由大树根曲折入江。按现在的金川河流域看,这两条支流在三牌楼模范马路以北汇合,再北行从金川门西的水闸出城,由今宝塔桥河入江。”薛冰说。

早在南京建城之初,秦淮河就与居民、与城市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所以历代文献记载相当完整。然而,清凉山以北的水域,一则因为长期僻处城区之外,少有人关注,二则在北宋极寒枯水时期很可能湮塞干涸,所以竟久久没有得到命名。据薛冰介绍,金川河水域最早出现,是在距今两三万年以前,当时玄武湖和现金川河下游都还是秦淮河入江水道的一部分。但是到距今3000多年前,秦淮河在鸡笼山与覆舟山之间被阻断,金川河下游便成了玄武湖的入江水道。

薛冰介绍,从古代文献中看,最初得名的是金川河下游的靖安河,或称古漕河,始见于南宋年间。《景定建康志》卷十九载:“古漕河,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镇下缺口,取道入仪真新河,八十余里。”同书引南宋初年吴聿《靖安河记略》,叙长江至此波涛汹涌,“东南漕计,岁失于此者什一二”,严重影响了北宋的漕粮运输。为解决这一问题,“宣和六年,发运使卢公访其利病,得古漕河于靖安镇之下缺口,谓其取径道于青沙之夹江趋北岸,穿坍月港、繇港尾越北小江,入仪真新河,以抵新城下。往来之人,高枕安流八十余里,以易大江百有五十里之险,实为万世之利。役之始兴,扬子、六合、上元分治其所临之地”。

靖安河的疏浚,主要是为了官方的漕运安全,当时并没有把它与现金川河上游水域相联系,很可能上游与下游水域就没有贯通。此后方志文献,直到嘉靖《南畿志》,都是只有靖安河,不见金川河。但明都城城墙将金川河分为两部分,城内部分今称内金川河,城外部分今称金川河或外金川河。据蒋赞初先生《南京地名考略》介绍,靖安河下游在明初有过一次改道:“明代初年因该河冗长曲折,行舟不便,改在石灰山(今幕府山)西开辟新的入江口,即今宝塔桥河,又称‘石灰山河’。”

清代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卷七,已将金川河上游水域归为靖安河支流,但仍无金川河之名。书中称靖安河“支流自平桥下东南流,经外金川门,有通江、临江、小复成诸桥,又流经内金川门之西入城,有大市桥、师子桥(在鼓楼北近三牌楼,接金川门闸,明初粮拨小船由此至北门,通大小锦衣仓、平仓)至北门桥入河,复迤西流至定淮门内之鹰扬营桥又流经清凉寺后之西仓桥”。

薛冰认为,该书称靖安河水“东南流”,显然是将河水的流向弄反了,但是书中所述“靖安河支流”,则明确地记载了金川河流域情况。大市桥,即金川门内桥。师子桥,即湖南路、大方巷间的狮子桥。大小锦衣仓,当即大仓山、小仓山。小仓山即袁枚建随园之山,大仓山声名不著,袁权《戊子中秋记游》曾叙及,指其在随园之南,即今五台山。平仓在南京大学西,今青岛路北尚有平仓巷,南京大学北园内原有东西向河道。北门,指南唐金陵城北门。北门桥,即珠江路杨吴城壕上桥。“入河”即人杨吴城壕,其西向支流直至鹰扬营桥,即今北京西路与北阴阳营相交处的阴阳营桥,而北阴阳营即南京主城内重要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所在,所以常被人说成是位于金川河畔。西仓桥,当在大、小锦衣仓之西,今不详所在,然可肯定是在清凉山北,也即金川河源头之一。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四记长江流域南京段,与此相类似而解释稍详。1935年编撰的《首都志》中,水道部分内容多引旧志,仍无金川河之名。晚清及民国老地图上,或标此河下游为运粮河,或不标河名。薛冰说:“我所见最早标明金川河的地图,是1963年5月南京城市建设局勘察测量大队编印的《南京市城区及近郊道路水系图》。”

中支、东支、西支、北支……

金川河水道异常复杂

金川河虽然不似秦淮河一般有名,却静静地穿越这座城市人口密度集中的地方,“低调”地氤氲着这座城市的烟火。

据1994年出版的《南京水利志》记载,金川河在明初筑城时,“上游西段被城墙隔开,通过大树根水闸与玄武湖相通;下游受金川门城墙约束,水量大为减少。上游的南段只到北京西路和云南路口一带,下游从金川门西水洞出城,汇护城河、玄武湖来水,经长平桥、水关桥至宝塔桥附近入长江”。又说“民国三十一年(1942),疏浚金川河,改建涵洞12座。1958年城内干流裁弯取直,自东瓜圃桥起向北至老城墙基段,废老河开新河……城外自老城墙向北经安乐村至宁沪铁路涵洞,开新河”。“可以说,金川河流域直至此时才算完全贯通,相对稳定。”薛冰说。

现在的金川河流域,分为主流、老主流、中支、东支、西支、北支等水道,其复杂仍常令人困惑。

西支,自虎踞北路回龙桥小学,经南师附中,过察哈尔路,绕省邮电管理局,穿过中山北路,经政治学院,至萨家湾汇入老主流。部分河道已改为地下涵管,回龙桥原在虎踞北路东侧,现已消失。回龙桥路西端即古晚市所在,旧或有水道连接外秦淮河。

中支,是金川河旧源头之一,虽北阴阳营以上河道已完全湮没,但仍属水道最长的支流,现自北京西路宁海路口过阴阳营桥、西桥、大方巷桥、陈家巷桥、山西路桥、山西新村桥、人和桥、中山北路桥、虹桥,汇西流湾来水,过新模范马路桥、三牌楼桥(斜桥)、草桥、倒桥,在邮电大学北侧汇人主流,也有相当一部分河道改为地下涵管。

东支,自玄武湖经大树根闸入城,穿过中央路。一支经裴家桥、狮子桥至丁家桥,一支经童家巷至丁家桥,北行经中大医院、过医平村桥、新模范马路桥,汇入主流,部分河道改为地下管道。裴家桥、狮子桥、丁家桥均仅余路名。童家巷旧名三塘湾,因有三水塘相连,现巷南侧有支巷名塘湾。

北支,自后大树根穿过中央路,过芦席营桥(倪家桥)、许家桥,北行至紫竹林,过青石桥西行,过蔡家桥、倒桥、吴家桥入主流。

老主流,自倒桥过西瓜圃桥、福建路桥、铁路桥、大石桥北行至金川门闸出城,汇入城壕。老主流经过的福建路桥,位于福建路西段。

1958年改道形成的主流,自倒桥西北折,经东瓜圃桥、福建路桥(福建路东段),北行出城,与城壕相交,继续北行,过长平桥、水关桥、二仙桥,沿回龙桥路北行,过宝塔桥入长江。东瓜圃桥即新民门外新民桥。二仙桥已消失,二仙桥路今称宝塔桥东街。回龙桥仅余路名。宝塔桥古名伏沉桥,因此处江岸时有坍塌,遂在西岸建宝塔以镇江水,桥亦改名。

金川河水系,如今已全部归入秦淮河流域。“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旧边界,开拓新疆域,在创新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川流不息,永无止境。就像与这座城市相伴相生的秦淮河。”薛冰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邢虹 朱彦 责任编辑:顾敏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