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传统 奋斗点亮青春
青年自强之路,在南京长江大桥上不断延伸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作为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历程正是这样的写照。近日,“心向党 正青春”全媒体活动报道组走进南京长江大桥,看大桥建设中青年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如何激励南京青年建设者前行。
“争气桥”背后的青春智慧
在中铁大桥局四公司里,有一座二层红砖小楼,走进这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便重现眼前。“当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连建桥用的特种钢材都没有,年仅33岁的钢梁组组长方秦汉,带着团队和鞍山钢铁公司反复研究,在1963年生产出了16锰桥梁钢,桥梁结构钢生产全部实现国产化。”桥史馆解说员、团员青年高雨薇自豪地介绍,“南京长江大桥被人们称为‘争气桥’,而16锰桥梁钢后来也被称为‘争气钢’。”
面对重重压力,大桥建设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秉承着“人有我优”精神,对质量精益求精。高雨薇指着一幅铆焊工将铆钉嵌入钢梁的老照片告诉记者,当时大桥总工程师陈昌言发明了一种铆钉连接工艺:工人先将铆钉烧红,抛给桥上的铆焊工,对正铆孔后用风枪挤压铆死。“2016年大桥维修时,人们惊奇地发现150多万颗铆钉绝大部分完好无损,每1000颗里只有4颗需要更换,说明南京长江大桥的质量过硬。”
“自强之路”里感受匠心传承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打破了美国专家对长江南京段无法建桥的预言;大桥建设过程中孕育的创新奇迹,如今正由新一代的青年交通建设者续写。
1969年1月1日,长江大桥公路桥交付使用;2022年1月1日,团市委联合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打造的“自强之路”青年学习社线路上线。整条线路从大桥南堡公园开始,结合大桥博物馆、桥头堡平台、公路桥桥面等点位讲述“争气桥的故事”“一亿人的共同记忆”“匠心的传承”。南京公路科研所团支部书记张一鸣参与了线路设计,也担任讲解员,带领大家一起重温大桥建设和公路历史。当年的交通系统青年不畏洪水抢救大桥沉井的故事,是她最常和大家分享的片段。
在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126省道工程的智慧梁场展厅,公路建设的发展令参观者眼花缭乱。项目指挥长王鹏认为,今天的公路青年是一群更有知识、更有活力、更具创造力的建设者,“不变的是他们始终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为交通建设而奋斗。”
“青年突击队”旗帜下的青春担当
在南京长江大桥最后决战的日子里,负责修建桥头堡的青年接到了一个艰巨任务:尽快完工,确保国庆通车。他们成立了青年突击队,创造性地用火车头喷出的蒸汽加快混凝土烘干,仅仅28天就建成了按常规方式需要9个月才能造好的桥头堡,创下了一个奇迹。
“直到今天,青年突击队的红旗依旧飘扬在大桥上。”张一鸣告诉记者,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负责南京长江大桥和市域内省道公路干线的管养,养护工们长年累月奋战在公路一线。“今年2月6日南京大雪,我们的青年突击队连续36小时在大桥桥面作业,清扫积雪,防止结冰,保障大桥畅通无阻。”
如今,无论是在江北新区金融中心项目、126省道改扩建工程重大工程等建设现场,还是在医疗救治护理、应急生活保障等疫情防控一线,数千支“青年突击队”勇担重任,冲锋在前,在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新的任务中唱响最美青春赞歌。从“争气桥”到各项重大工程,今天的南京青年深知: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要用不懈的奋斗,无悔个人青春,不负时代嘱托。
内容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苍淑珺 杜文双 通讯员 王伟 王璀 王帮琴 孙逸飞
图片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克良辰,共青团南京市委,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视频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克良辰 陈诚 曹骄阳 实习生 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