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李花 姜静 凌金园
盛夏的徐州潘安湖,花木葱茏,湖水潋滟。潘安湖边的马庄村,不仅具有苏北农村特有的乡土气息,更有田园水乡的韵味。马庄村是“青春向党·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南京高校大学生追光研学活动中的一站。学生们不了解不知道,如今生态环境这么优美的马庄村曾是一片灰尘四起的煤矿塌陷搬迁区。
研学活动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鼓楼区委宣传部携手十余所南京高校联合举办。第一批研学团队的100余名学生于6月22日、23日两天,分3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镇江、徐州、南通、南京等地的足迹,感受江苏10年的发展与变迁。
研学点 镇江洪家勇家
【 回放 】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镇江市世业镇考察,了解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情况。他走进洪家勇家的厨房察看,同他们一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
【 直击 】
客厅宽敞明亮,农家小院内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小院外是一条清清的小河,再远处是连绵田野、隐隐青山,这是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村民洪家勇的家。虽然身处乡村田园,但和洪家勇一样,这里的村民们却享受着比城市更美的园林景观,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6月22日上午,扬州镇江线研学团队成员抵达时,洪家勇正和老伴儿忙着采摘院里的黄瓜,看到同学们来了,老两口立马热情地招呼着,并顺势把黄瓜递给同学们让他们尝尝。
“洪爷爷,这黄瓜真好吃,脆脆的还带着一丝甜味儿,小院儿也很美,生活在这里一定很幸福吧!”听到同学们的夸赞,洪家勇心里乐开了花,在“比画儿还美”的小院,他讲述了近年来生活中的变化。以前,洪家勇的儿子儿媳妇外出打工,一家人团聚的时间很少。随着世业镇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构筑水上交通轴,昔日50多平方公里、不足1.5万人的江心小岛,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岛、音乐岛。洪家勇儿子儿媳返乡在当地污水管网维修中心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找到工作。“如今,村里的水更清了,景更美了,我们一家人也团聚了。”在洪家勇看来,现在的日子比蜜还甜。
【 感悟 】
子女返乡、孙女毕业、小院变美……一张张盛满记忆的照片,讲述着洪家的幸福生活。照片上的洪爷爷喜气洋洋,他和老伴笑容灿烂。他们的小院真是比画儿还美,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我能通过他们的笑容感受到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
——南京理工大学 张蓉
研学点 镇江惠龙易通物流公司
【 回放 】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惠龙易通物流公司考察,赞赏了企业的创业创新精神,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不断寻找新的商机和发展新的商业模式。
【 直击 】
位于镇江市润州区的惠龙易通物流公司,已建成全国性的货物运输集中配送电商平台。利用智慧物联网模块控制车组,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实时定位、轨迹查询、远程监控、智能视频、安全预警等功能,直观清晰地了解全国各地物流车的信息,这是惠龙易通公司的创新之举。
“标绿的车子正在正常作业中,红色的说明监测到司机打哈欠了,存在疲劳驾驶的情况,黄色表示物流车正在进行派发业务……通过惠通北斗平台,业务员可以通过标注着不同颜色的车辆,判断司机存在哪些不合理行为,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惠龙易通物流公司副董事长郁培昌介绍,先进的技术体系不仅提高了运输效率,在节能减排、增益等方面也有极大的提升。
【 感悟 】
作为一名从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该企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性思维的转变对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未来我也会继续深耕专业领域,为物联网发展、物流事业更上一层楼贡献青春力量。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郭绍亮
研学点 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 回放 】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等情况。
【 直击 】
6月22日下午,扬州镇江线研学团队成员走进焕然一新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之所以说它焕然一新,是因为三湾区域原为城郊接合部,农药厂、制药厂、染化厂等企业集中,环境脏、乱、差。“近年来,扬州市利用三湾原有运河湿地资源,启动建设3800亩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实施水系疏浚、驳岸改造、湿地修复,生态环境极大改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吴雯说,2020年总书记视察后,三湾片区以及周边环境再次提档升级,完成了包括三湾核心区绿化提升、扬农化工地块的土壤详调和彻底搬迁等28项管控整治工作。
远处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目前是三湾公园的地标性建筑,随着吴雯手指的方向,研学团队成员望向这座矗立在云海之间的建筑物。“2021年6月开馆试运营一个月,博物馆便荣登当年‘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榜首。”吴雯介绍。
【 感悟 】
有幸“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近距离感悟江苏的发展与变迁,收获颇多。从不断研学创新寻找新的商机,发展新的商业模式的惠龙易通,到具有“生态健康岛”“江中小康洲”美誉的世业镇,再到滋养两岸,引导人民致富与幸福的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无不体现出中国人民用点滴努力实现跬步千里的跃升。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作为青年学子,我将牢记肩上的使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社会。
——南京理工大学 郑紫颜
研学点 徐州王秀英香包工作室
【 回放 】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马庄村考察,参观了村民王秀英的香包制作室,对老人带动村民发展香包产业致富的行为大加赞赏,还自己花钱买下一个寓意“真棒”的香包,给老人“捧捧场”。
【 直击 】
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味弥漫四周,室内挂着葫芦样、心形、瓶状等各式各样的中药香包,这个充满了琳琅满目的香包的地方就是王秀英的工作室。
6月22日下午,在徐州市潘安湖边,徐州线研学团队成员们见到了今年已经83岁的王秀英。“这叫‘金丝宝葫芦’,寓意招财进宝。这个小苹果,挂在车上寓意平平安安……”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王秀英依然精神抖擞,看到这么多的年轻面孔,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形状敦实淳朴,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立体、栩栩如生,这是研学队员、南京工程学院学生李凯对王秀英香包的第一印象。在工作室坐定后,李凯和其他成员一起跟着王秀英学着制作习总书记当年购买的同款香包——“真棒”。这款香包的灵感来自王秀英幼年时放针的工具,因为形状似一根小棒子,取名“真棒”,现在已经是店里的畅销款。王秀英带动村里数百位留守妇女从事香包制作,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2021年,马庄香包收入突破800万元。小小的香包,折射出马庄村这些年转型奔小康的发展轨迹,如今,这里已形成了乡村旅游、文化产业齐头并进的新产业格局。
【 感悟 】
王奶奶一心想把香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做大做强,她“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劲头,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人学习。通过参观,大家才明白具有田园水乡韵味的马庄村原先是一片灰尘四起的煤矿塌陷搬迁区,正是因为有许多像王奶奶这样积极乐观向上的村民,马庄村的生态环境才能大变样,处处是风景。
——南京工程学院 李凯
研学点 徐工集团
【 回放 】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市考察,第一站就是徐工集团。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公司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技术创新情况和操作流程,强调“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
【 直击 】
6月23日下午,徐州线研学团队抵达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激烈,传统制造业软件难以支撑数字化转型需要。徐工集团底盘分厂装配钳工、讲解员冯思娣介绍,集团聚焦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如今徐工在工业互联网+双碳、工业互联网+5G、工业互联网+园区等关键领域聚力突围,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研学团队成员在汉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看到,实时连接的全球设备有120余万台,涉及2000多种类型。工作人员随机点开其中的一台工程机械示意图,能看到车辆概况和仪表盘展示的当前工况,就连该车每天工作的时长和服务资源也一清二楚。“原来采集的数据主要用于存储,现在提升计算能力,服务功能更强大。”冯思娣说,目前,徐工的科研人员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在北京、上海、江苏南京、江苏徐州设立研发中心,现拥有低代码、基于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边缘计算、工业应用部署容器、工业数据智能等十大技术创新。
【 感悟 】
徐工集团的科研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在创新技术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这次参观让我很有感触,唯有扛起责任与担当,掌握更多先进技术,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拳脚。
——南京工业大学 李海博
研学点 南通博物苑
【 回放 】
2020年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
【 直击 】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教育家,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创办的南通博物苑是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现有历史文物、民俗品物、自然标本等各类藏品5万余件。南通博物苑也是“追光研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站,在讲解员高伟红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张謇的世界,了解他爱国奉献的故事。
“百年前,清末状元张謇弃官从商,兴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将家乡南通打造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高伟红介绍,每天来南通博物苑参观的人很多,不仅有中小学生等群体,还有来自市内外的游客,每天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
据了解,2021年1月16日,南通市成立张謇企业家学院,南通博物苑被设为现场教学点,高伟红和其他的讲解员主要负责面向企业家群体讲述“张謇故事”。截至2022年1月底,张謇企业家学院已培训来自江苏省和上海、北京、重庆、西藏等15个省(区、市)的各类班次162期、学员近1.4万人次。
【 感悟 】
张謇是一位重工主义者,重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前不久,我们针对老年人健康安全监护的社会难题,设计出一款国产芯片生命体征监测产品。当老人发生跌倒等意外状况时,设备将会及时报警,争夺黄金抢救时间,守护老人生命健康。作为职校生,我们将以张謇事迹为激励,不断完善产品技术并秉承初心,为推动我国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王文雅 王婧雯 陶昊滟
研学点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 回放 】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听取研发工作介绍、了解产品性能、询问产业前景。在同科研人员交流后,总书记提出,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 直击 】
6月23日下午,南通南京线研学团队来到位于南京市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这座被称为重大原创成果“策源地”的研究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原创性技术引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近8年来,“四个对接”一直铭刻在江苏省产研院科研人员心中。他们在深化改革方面大胆探索,成功闯出一条科技到产业的新路。据了解,截至目前,江苏省产研院已与省内20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企业共提出800余项技术需求,研发经费合计达20多亿元。
江苏省金海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激光扫描振镜生产基地,但以其为代表的国内振镜电机仍停留在模拟机水平。“为解决数字化振镜电机升级难题,2019年,江苏省产研院与金海创合作成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精准对接全球顶尖研发公司苏科斯,很快便达成研发经费800万元的合作。“截至2021年底,金海创已向苏科斯预付了500多万元研发费用,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得以解决,预计今年7月前完成第一代数字振镜产品开发。”面对前来研学的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江苏省产研院的工作人员鼓励他们,甘坐冷板凳,勇攀科研高峰。
【 感悟 】
江苏省产研院创新成果展示区内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在发动机中叶片工作环境恶劣,制造工艺复杂。其研究过程需要精确的工艺流程,使用高温高强材料。创新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源泉,通过参观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将在未来继续发扬航空报国的科研精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禹亭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