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稳外贸“组合拳”来了

2022-06-09 07:20:37|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2022年以来,受国际局势动荡、新冠疫情反复、外部需求减弱、海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南京市外贸呈现承压下行趋势。 

近日,南京市出台《关于做好跨周期调节进一步稳外贸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在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优化外贸主体营商环境、鼓励外贸新业态创新发展等三个方面重点发力,做好跨周期调节,加大企业纾困力度,促进南京市外贸平稳发展。 

南京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南京城。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畅链保供:中欧班列力争全年开行260列 

受国际形势及疫情影响,国际货运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物流运输受阻,给南京市企业进出口业务带来较大冲击。针对国际货运环节的堵点、痛点,《措施》提出增强国际运力、加强国际物流保障,全力解决外贸企业国际货运难题,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在增强国际运力方面,南京市通过支持港口、航运企业新开或加密航线,突出与RCEP国家的近洋航线及内支航线建设,支持铁海、内支线河海等联运发展,缓解外贸企业面临的供应链受阻问题。 

今年一季度,南京国际班列累计开行102列4184车,同比增长192.8%。接下来,南京市将继续拓展中欧班列通道,优化线路布局及货源结构,稳定运营线路,力争2022年度开行总量达到260列,并探索试点中欧班列“快速通关”模式。推进远欧回程班列周班化运行,争取自贸区专列、跨境电商专列、邮政专列等特色班列开行。 

在加强国际物流保障方面,商务部门将牵头鼓励行业商协会组织中小微外贸企业与航运、国际班列企业进行对接,稳定企业运力保障。对列入海事监管诚信名单的国际航行船舶,实施“直进直靠”“直离直出”等服务。 

优化服务:百亿美元信保护航企业“出海” 

稳外贸,要在优化外贸主体服务上下功夫。《措施》突出营商环境优化与外贸主体服务,通过提高通关效率、提升出口退税质效、加大出口信保支持等一系列服务保障举措,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助力外贸企业扬帆“出海”。 

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方面,南京市将大力推进“先放后检”“依申请检验”“两步申报”等改革措施;全面落实精简口岸监管证件部署要求,除安全保密需要等特殊情况外,全部实现联网核查;优化出口退税办理质效,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 

受地缘政治、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外贸企业回款困难,融资费用高、手续严,进出口业务风险攀升。南京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加大出口信保支持力度与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出海”提供金融支持与保障。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规模——2022年,中国信保南京营业部支持南京市外贸出口规模将力争达到160亿美元,承保企业数量超过2000家。 

抓好抓实外贸信贷投放——202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省分行对南京地区外贸产业贷款新增占比力争达60%以上。 

开展汇率避险扶持专项行动——2022年,南京全市办理外汇套保的中小微外贸企业不少于1400家,总体外汇套保规模力争突破330亿美元,增强应对汇率风险能力。 

此外,南京市商务局建立联系服务对象名录,将全市前200名、全区前30名企业纳入联系服务小组,强化对外贸企业的实时监测和常态化走访,加强联企服务员和问题清单销号制度,“一企一策”做好服务。

创新业态:打造外贸发展新增长极 

南京市还将依托跨境电商领域的先发优势,争取在工业品跨境电商、进口消费品集散中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推动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协同发展,打造外贸发展新的增长极。 

今年3月,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聚焦数字技术、数字金融、数字文化、知识产权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数字贸易市场主体,打造数字贸易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高水平建设数字服务、知识产权、语言服务等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以数字贸易为核心,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打造外贸新业态。 

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开展工业品跨境电商发展路径研究,推动焦点科技等龙头平台企业升级实现交易功能,营造工业品跨境电商发展生态;

在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和溧水开发区选取优质企业,实现工业品线上B2B业务破冰,打造工业品跨境电商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利用远欧班列回程运行优势,引导企业在南京综合保税区龙潭片区设立“零部件进口基地”或“产品分销中心”…… 

《措施》提出,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商业务创新发展,构筑外贸竞争新优势。鼓励外贸企业加大对南京市主要贸易伙伴及共建“一带一路”等重点市场海外仓的布局,鼓励各类企业共建共享海外仓。南京市商务局将牵头会同发改、海关、外管等部门,支持海外仓、保税维修、市场采购、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朱凯 黄琳燕 责任编辑:季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