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减轻灾害风险 它们“救”在身边

2022-05-13 07:21:5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蓝天救援队、蒲公英应急救援……我市一批专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灾减灾

减轻灾害风险 它们“救”在身边

昨天,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邀请消防员,指导学生进行高空逃生演练。 通讯员 高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昨天,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邀请消防员,指导学生进行高空逃生演练。 通讯员 高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琦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在南京,常年活跃着蓝天救援队、蒲公英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等一批专业的社会组织,他们发挥自身的有效特长和独特优势,在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撑起公益“蓝天”,每年参加100多起救援 

5月10日,秦淮区房产局邀请南京蓝天救援队为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以“防灾减灾,应急自救”为主题的安全教育培训。

当天,南京蓝天救援队的志愿者详细讲授了“小火快跑,浓烟躲避”“黄金救援72小时”等关键知识点,并就灭火器使用、火灾逃生、地震躲避、应急救护等知识进行示范操作,不仅让该局干部职工了解了安全基本常识,也提升了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这样的培训,在南京蓝天救援队已成常态。 

南京蓝天救援队成立于2014年,是由一批热爱公益、户外以及具有专业医疗知识、水上技能、无线电技能的志愿者组成的公益性救援组织,并长期与公安、水警、应急、消防等部门合作,提供各类应急救援和保障服务。 

投身紧急救援,则让“蓝天”名声在外。

盐城阜宁龙卷风、安徽宁国洪灾、安徽庐江洪水、河南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救援;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山地救援和水上搜救打捞;大型马拉松赛事、秦淮灯会、南京森林音乐节等群体性活动应急救援保障……很多紧急救援都留下“蓝天”的身影。 

80后的陶石磊是南京蓝天救援队队长。他告诉记者,救援队始终秉持“不做商业”的理念,致力于民间公益救援事业。成立8年来,南京蓝天救援队每年参加100多起救援。 

“蒲公英”扎根社区,向居民普及急救知识 

5月12日,南京市江宁区蒲公英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走进东山街道高桥社区开展应急演练,向社区居民普及消防灭火、应急自救常识。 

“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结绳逃生”“海姆立克”……记者注意到,这些和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急救培训,社区的居民们参与热情很高,纷纷加入到安全知识的学习中来。 

扎根社区,向居民普及急救知识,是“蒲公英”一大特色。据悉,作为最初主要依靠街道、社区购买服务发展起来的公益组织,“蒲公英”在各个社区不仅传播应急救护的理念,也让更多的居民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应急救护知识,并向更多的人传播知识、传教能力,共同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能力,目前已累计覆盖受众超过30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7月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蒲公英”协助东山街道骆村社区组建了一支70人的青年应急防疫先锋队,驻扎在社区一个月,保障社区内物资运送、核酸筛查以及送药买药等工作。

“我们的前身是2015年成立的蒲公英应急公益服务中心,去年已正式挂靠应急管理部门,协助应急职能部门应对突发事件救援、提供防灾减灾、安全急救等知识的宣传及演练,为社会提供应急救援保障等服务。”该中心负责人茆林峰介绍。 

一切为了安全,让全民公益“救”在身边 

5月12日,位于栖霞区龙潭街道的南京市营防中学开展防空防灾演练,南京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积极参与。 

南京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是市人防办一支应急救援志愿队伍。自2008年成立以来,围绕“宣传防空防灾知识、普及自救互救技能”宗旨理念,通过演练、培训等形式,进广场、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了多样的应急技能宣传普及及志愿服务。 

每周四晚上,长江路人民防空教育体验馆内一派热闹景象,来自南京各个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聚集一堂,参加南京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组织的“宁聚青春,‘救’在身边”急救技能培训宣传。 

自从2019年2月14日在长江路人民防空教育体验馆举办第1期培训以来,除了受疫情影响外,南京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一直坚持每周四晚上7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培训。只要是想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的群众,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职业职务,他们都热情欢迎,倾囊传授。 

“一切为了安全。我们期望更多的人学习到急救技能,在意外来临时,能够勇敢伸出援助手。但愿用不到,但一定要知道。”南京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负责人徐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宁聚青春,‘救’在身边” 急救技能培训宣传已举办了133期公益培训,受益群众近5000人。 

据了解,疫情期间,该志愿大队队员在参与南京南站疫情防控客流引导的志愿服务时,遇到一位旅客突然倒地,在对患者进行判断后启动急救系统,实施心肺复苏术。3名队员及站内医护人员共同全力抢救40多分钟后,成功挽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马道军 责任编辑: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