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江苏南京:一份手抄报记录共青团路修筑过程

2022-04-27 09:53:1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编者按:今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今年也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心向党 正青春”融媒体行动,寻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南京,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的青春故事。

这是一份记录一代共青团员火热的青春记忆、见证了一代青年人奋斗岁月的珍贵档案:一张修补过的青色厚纸上,贴着7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间写着一行大字“筑雨花台共青团之路”,下方则写着“庆祝团的改名”。这是记者近日从南京市第一中学档案室看到的一份手抄报,至今已有65年历史。它记录着1957年一项吸引南京数万青年人参与的事件——在当时的南京市白下团区委倡议下,南京数万名共青团员通过义务劳动,修筑了一条由雨花台至望江矶的“共青团路”。

藏于南京市一中档案馆的“筑雨花台共青团之路”手抄报。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藏于南京市一中档案馆的“筑雨花台共青团之路”手抄报。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2022年4月27日南京日报A2版2022年4月27日南京日报A2版

一次特别的纪念奉献

195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更名,当时的白下团区委宣传部部长董克信提议发动全区团员、青年义务劳动,修筑一条道路。1957年5月底,白下团区委即向全区团员、青年发出了“修筑共青团路”的倡议书,得到了全市机关单位、学校、商店等各行各业的团员青年的积极响应。这次劳动没有任何报酬,团员和青年们都自带干粮、茶水和工具,然而大家都为能参加修筑共青团路而感到自豪。“

为了响应团三大提出的‘劳动、学习、团结’的号召,当时我们一中团委积极发动学生参加义务劳动,还在大礼堂前举行了动员大会。”南京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苏皖指着手抄报上的老照片说,照片上依稀可见会场横幅上“劳动、学习、团结”六个大字,还有台下满满当当的学生。其他照片里,则留下了青年学生们扬镐挖石、合力推着石碾子平整路面的身影,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档案照片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档案照片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档案照片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档案照片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

一生难忘的青春回忆

年过八旬的一中校友、空军指挥学院退休教授徐邦年至今还记得,当年和同学们步行一个多小时去修路的情形。“那时候雨花台周边很荒凉,我们当时高二(6)班的团员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在学校团委书记和班上团支书的带领下去参加修路。我们大家一路走一路唱,很激动。”

徐老乐呵呵地回忆,当时主要的工作就是用铁锨、洋镐平整路面,再用板车把泥土沙石运走。“平常我们参加劳动也比较少,大家干得满头大汗,手上起了泡也不喊累,小车推得飞快。那时候大家就想着,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档案照片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档案照片 南京市一中档案室 提供共青团路石碑。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共青团路石碑。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

从春到秋,经过数以万计团员、青年的义务劳动,这条全长3公里的道路,终于在1957年国庆节前夕胜利竣工。“竣工的时候我没能去看,后来上了大学,回家了特意去看共青团路,还告诉弟弟妹妹,建设这条路我也参加了劳动,那时候大家都挺自豪的。”徐老笑着说。

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的共青团路经过拓宽、延长,沿路都有绿树红花、小区高楼,已经和当年刚刚竣工时大不相同了。但“共青团路”这个特别的地名,和它背后的故事,都赋予了这条道路一份特别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条团员们齐心协力通过劳动筑就的道路,也是一条沉淀着许许多多团员青春回忆的道路,一条见证了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火一般建设热情的道路。

共青团路路牌。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共青团路路牌。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共青团路上绿树成阴。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共青团路上绿树成阴。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

“不论是这份手抄报,还是我们档案室里的其他档案资料,对于我们一中师生来讲,都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张苏皖书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年是中国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希望广大青年学生能把自己的青春梦想和时代发展主题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撰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苍淑珺 通讯员 徐正超 张璇 王伟 王璀

视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丁劼 克良辰 曹骄阳

摄影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丁劼

责任编辑: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