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中医盲人大学生——通过阅读 “看见”世界

2022-04-24 08:35:3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战士是不知道畏缩的,他的脚步很坚定。他看定目标,便一直向前走……”昨天,在《品读中国·南京》中,有一位盲人“战士”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带领观众领略了“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的魅力。他叫叶泓霆,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的一名“00后”大学生,虽然眼睛看不见,但他却在文学的世界里翻山越岭,通过阅读,“看见”世界。 

“作家把自己眼中看到的世界用文字记录下来,那么我们读他们的文字,也就间接地看见了我们本该看见的世界。”叶泓霆最喜欢的书是《假如给我3天光明》,是这本书让他逐渐接纳了盲人的身份,与自己和解。 

叶泓霆4岁那年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这种疾病会让人的视力逐渐恶化直至失明。5岁时,叶泓霆还能在方格子里写字,到了7岁,他就只能借助放大镜,在很大的格子里写。有一次,笔掉到地板上,他坚持自己动手捡,结果挣扎了十几分钟还是找不到。“一想到以后,骑自行车、踢足球、打篮球都不能了,心里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变成盲人。”叶泓霆形容这段过程就像是人慢慢缩进了一个“牢笼”。 

进入盲校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叶泓霆学会了盲文,阅读了《假如给我3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是盲人也是聋人,却写下世界名著《假如给我3天光明》,这让叶泓霆备受鼓舞。“从海伦·凯勒的文字当中,我读到了一个美丽丰富的世界。她写‘阳光下,紫藤萝花在雪白的外墙盛开’,那一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为什么她看不见,却能够写出这么美好的东西?慢慢了解后才发现,原来是因为作者从小在沙莉文老师的引领下读了很多书,她从书籍中汲取营养,这让我觉得自己也可以通过书籍来跟这个世界接轨。”叶泓霆说,后来,书籍成为他“看”世界的“眼睛”,阅读带给他的收获可以用高尔基的一句话来表达,“我读的书越多,世界就与我越接近,生活对我而言也变得越来越光明和有意义。”

“我的成长也离不开良师益友的指引和鼓励。”叶泓霆告诉记者,中学阶段,他在盲校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得到了许多来自外界的肯定,从那个时候开始慢慢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有很多种。

叶泓霆很感谢初中时的语文老师杨雪梅,这位老师不仅会朗诵还会写诗,经常和同学们讨论诗歌的创作。有一次杨雪梅带领大家练朗诵节目,叶泓霆朗诵了一首《我的南方和北方》,出色的表现让他受邀成为金陵图书馆“书香南京”朗读志愿者团队中的一员,用声音传达情感,和读者进行心灵沟通。

2020年考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叶泓霆选择了中医针灸推拿专业,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对中医的兴趣,来自耳濡目染。南京市盲人学校有中专的中医推拿专业,走在校园里,经常可以闻到艾条味,随时随处可以听到张仲景、孙思邈的名言,图书馆中也存放着很多中医方面的书籍。 

然而,在成为一名医学生之前,叶泓霆真正心仪的专业是艺术,但因为看不见谱子,最终还是放弃了。“向着月亮出发,即使不能到达,也能站在群星之中。”这是叶泓霆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在他心里艺术就是“月亮”,虽然追求不到,但过程中产生过一些美好的幻想就很满足,“除了追不到的‘月亮’,人生还有很多值得追寻的目标,可以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读书,叶泓霆为自己找到一种平衡,“在视觉上丧失的东西,通过文字让我得到,可能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这样是公平的。”现在,叶泓霆选择发挥朗诵特长,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情感充沛的声音,给无数人带去心灵的慰藉。他运用所学的中医专业,播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千金翼方》《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史籍,弘扬传统文化。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何洁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