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体验周”首日,市民体验南京旱雪馆

2022-01-15 09:45:3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体验周”首日,市民体验南京旱雪馆——

神奇 旱雪形似金针菇 可精准模拟真雪

运动员正在进行运动展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运动员正在进行运动展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市民在体验“太空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市民在体验“太空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摄

“没想到现在运动员的训练有这么多的黑科技!”“太神奇了,旱雪竟然是‘金针菇’形状的!”……1月14日,近200位南京市民参加“旱雪馆体验周”首日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参观场馆、运动员现场展示、科技设备体验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了解单板滑雪国家集训队训练基地——南京旱雪馆。 

想进门得“使把劲”

“咦,这个旋转门怎么这么难推?”参观伊始,市民就感觉到了南京旱雪馆的特别。因为是气模馆,内部没有任何框架或梁柱支撑,旱雪馆全靠内外气压差来支撑整个建筑。为了保持馆内正常的气密性,旋转门与框之间的密闭性也极强。所以,想进门,必须得“使把劲”。 

工作人员先播放了一段视频,向市民介绍南京旱雪馆的“个人资料”:该馆是单板滑雪国家集训队训练基地之一,长106米,宽68米,高36米,占地7000平方米,最多可同时容纳500人训练。馆内设施包含3条单板大跳台道,1条坡面障碍技巧道,坡面障碍技巧道宽度在16米左右,长度约75米。最高的跳台距离地面垂直高度在33米左右,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表面覆盖旱雪,满足全天候、全季节滑雪训练。 

什么是旱雪?据场馆工作人员申洁介绍,旱雪的滑雪面层采用特殊树脂经挤压工艺生产,呈金针菇状,每平方米均匀分布1.6万个小圆球。金针菇式旱雪具有良好的复弹性、耐磨性、抗压性和阻燃性,仿雪和走刃效果良好。

为了更精准地模拟真雪,馆内采用智能控制的滑道喷水系统,在保证训练需求的同时,达到节水的目的。

两大黑科技助力运动员训练

首批活动体验者在一楼参观完旱雪馆内部设施,来到高处的训练区。在这里,单板滑雪障碍追逐国家队正在训练。

“我们11月到来年5月在东北训练,其余时间就在这里。从技术上说,在旱雪馆和在真雪上的训练要素是一模一样的,在旱雪上训练一个月就完全可以在真雪上滑得起来了。”国家队队员张彬表示,某种程度上,旱雪比真雪对于技术的要求甚至更高一些:“譬如真雪的雪道上会有些坑坑洼洼,旱雪完全是平整的,刹车上真雪更容易一些。” 

“善跑体育”科研负责人张毅昕介绍了南京旱雪馆的两大“黑科技”:一个是动作捕捉系统;另一个是训练管理系统。“基于数字化科学训练的理念,动作捕捉系统可以实时记录运动员的姿态、速度、出台角度、时间等画面并计算出实时数据。每套动作完成后20至30秒,教练员及运动员即可看见该套动作的回放和分析数据。而训练管理系统可以根据AI识别技术,准确地统计出每个运动员每天、每周、每月等不同时间维度的训练次数、训练质量等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教练员可以精确地掌握每个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科技的助力也让运动员们大声叫好,“以前只知道练,然后听教练员指点,现在知道自己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回放一看,就一目了然了。南京旱雪馆各方面条件及设施都是国内一流的!”张彬说。 

酷炫设备体验感十足

参观完训练区,市民来到参与感最强的体验区。在这里,太空环、3D平衡台、4D核心躯干仪、人马机等设施一字排开,以供市民自由体验。 

太空环是由训练飞行员和航天员的模拟装置演变而来的运动员前庭训练设备,运动员可在其中360度任意旋转,锻炼运动员的抗眩晕能力。

9岁的张陈蕊也在工作人员和妈妈的保护下上了3D平衡台,虽然小姑娘在专业仪器上想保持平衡还很有难度,但难掩她的兴奋之情,“运动员哥哥姐姐们真厉害!那么高的地方滑下来,还要在这么多的仪器上训练。”小小年纪的张陈蕊说,自己也要学习哥哥姐姐们的毅力。 

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顺翔表示,整个“旱雪体验周”活动为期4天,目的是让市民对于冰雪运动有更直观的感受,感觉到现代运动员在科技助力下的科学训练方式。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媛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丁媛媛 责任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