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患者辗转联系送来感谢锦旗——
“你的天使之音救我于危难”
“您好,这里是南京脑科医院,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您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吗?”接起电话的,是干预热线的志愿者李佳伟。早上8点不到,李佳伟就已经来到南京脑科医院,与前一班志愿者完成交接工作,然后在这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开始一天“树洞人”的忙碌。
这是一名肿瘤患者,李佳伟听出了对方的声音,“几次来电都是我接到的,疾病的痛苦带给对方很大压力,声音中能听出明显的焦虑。”即便话筒中传来的声音有多高亢、情绪有多激动,但李佳伟始终尽量压低音量,保持声音平和。
李佳伟告诉记者,作为干预热线的志愿者,接通电话后首先要以平缓的语气让对方感受到平和,然后辅之以同理心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们要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帮他们去寻找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位患者已经将李佳伟当成了朋友,感到痛苦就会想起干预热线的志愿者。
办公室的旁边是一个休息间,有一个微波炉和简单的床铺,为了不错过一个电话,每顿饭必须在10分钟之内解决,上洗手间需要在1分钟之内完成。疫情暴发之后,干预热线启动24小时不间断运行,跟随南京脑科医院张宁教授攻读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向的李佳伟,常常白天结束病房和门诊的相关工作之后,凌晨也要坚守在这里,只是为了治愈一群人。
这些电话短则十几分钟,长则近一个小时。无论是精神、情绪上的疾病造成的困扰,还是因身体疾病带来的不适,很多患者在长期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轻生的念头。“久病不愈会让他们产生自责,觉得自己是负担而产生内疚。”与其他和患者面对面的医务人员不同,电话成为李佳伟与对方沟通的唯一桥梁,患者无可安放的痛苦和压抑已久的情绪由此得到释放,志愿者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耐心地在聆听、在劝阻、在帮扶。
办公室内一个不太起眼的角落里放着两面锦旗:“感谢那位在23:55接线的《道德经》小哥哥,天使之音,抚慰心灵,播撒希望,救人危难。”李佳伟清楚地记得,那天深夜他接起电话就听见一个崩溃大哭的声音。从情绪激动到逐渐缓和,李佳伟一直耐心劝慰着电话另一端。在运用专业的心理知识之余,他还间或以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道德经》中的哲言进行开导,“50分钟之后,听着她逐渐平复,最后说了句‘谢谢’挂断电话,我也感觉非常宽慰。”
电话两端的人员隐私都受到保护,所以对方也并不知道当天深夜帮助自己的人究竟是谁,最终只能将所有的感谢全化在一个“《道德经》小哥哥”的昵称中,而后辗转联系上医院,快递送来了两面锦旗。在李佳伟看来,这一句“救人危难”比任何奖赏分量都重。
白天忙碌于工作生活的人们,晚上大多数人都已入睡,但中心的电话却从未停歇过。从1991年开始,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南京脑科医院已开设超过30年,去年全年共接听近7000通来电。这群志愿者,一直守护着人们的精神健康。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