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科学减碳”才是治本之道

2021-11-25 07:27:5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吴云青

“减碳”是当前及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减”出扎实成效?必须讲究科学的战法打法。 

之前,有的地方和部门出现了“运动式减碳”、“一刀切”拉闸限电,或对建成投产的高能耗企业一关了之。这些做法简单粗放、急于求成。在“野蛮”减碳的背后,反映出相关地方和部门缺乏科学系统观念,为了局部或短期利益,为减而减,治标不治本;同时,曲解国家相关政策,采取“蛮干”手段,既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也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减碳”不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不能一蹴而就、朝夕可至。对于短视盲目的减碳做法,应当坚决纠正。 

莫让蛮干来减碳,要向科学觅良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要做到“有序减量替代”,关键是找到科学方法,有效控制碳排放的“阀门”。在这方面,南京近期推出的“鑫减碳”就是一个例子。它将贷款利率与企业的碳表现挂钩,如果企业实现减碳目标,贷款利率将会下浮;反之,上调贷款利率。利用资金贷款这个“阀门”,有意识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攻关、加快减排步伐,企业定能品尝到“减碳”的甜头。 

“鑫减碳”这个事例也说明,“减碳”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必须科学统筹、有序推进。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变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比如,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利用市场机制合理调控碳价,起到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创新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减碳”的科技支持,降低绿色化转型成本。比如,南京研发的能源管理服务平台“节能侠”,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助力企业实现了节能省电、降本增效。利用这一技术,中国移动某数据机房一年节省电量67万度、节能率达58%,相当于再造一座“机房”。 

南京有着良好的“减碳”土壤,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政策措施较为完备、产业链条相对完善,还有绿色金融“添油助力”。但也应看到,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硬仗,南京要想走在全国前列,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方法尤为重要。事实证明,盲目蛮干只会治丝益棼,科学有序“减碳”方为根本。“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未来,南京要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做示范,就应当尊重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制度和技术创新,科学设置目标,合理制定减碳行动方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科学减碳”才是治本之道,真正符合南京建设“典范城市”,实现更加公平、更高水平发展的目标追求。

作者:吴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