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京是江苏拥有长江岸线最长、唯一跨江发展的特大型城市。长江既是南京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也是南京市900多万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南京乃至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南京坚持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在“还江于民”“与江共生”的实践中守护好“母亲河”。即日起,南京日报推出“我与长江的故事”栏目,通过长江南京段居民的故事,展现南京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成效。
11月9日上午10时,长江江宁段翔凤路段大堤上,江水如练,在阳光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赵庭保穿着红马甲,骑着电瓶车正在巡查。沿着5米宽的堤顶生态路,他一路巡向3公里外的下游陈塘泵站,鹰一般的眼睛紧盯着堤岸两侧。
今年53岁的赵庭保是长江江宁段退捕渔民。2019年9月前,南京市江宁区包括赵庭保在内的51户渔民、1家渔业合作社、263条渔船全部退捕上岸,赵庭保家5条渔船被政府以37.4万元回购。上交捕捞证后,老赵在江宁区人社局及江宁街道的帮助和介绍下,来到江宁滨江开发区下属南京新济洲投资有限公司,当上了滨江公园巡江护江、绿化管护员。
这是转产上岸的老赵最心仪的工作。“只要还能让我每天看到长江就心满意足了!”从小在长江新济洲岛长大,8岁在长江里游泳,从事捕捞作业22年的老赵对长江有着亲人般的依恋。刚上岸那会,老赵每晚都要来江边和其他退捕渔民好友相聚,聊一聊各自的变化、听一听熟悉的江涛声,慰藉那份“思江”的愁绪。
临江再就业的老赵充满干劲。在跟随老师傅梁红兵认真学习巡查重点内容及技巧一周后,老赵正式上岗。每天早上6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地点和队友碰头,随后穿上红马甲、骑上电瓶车前往自己负责的3公里区段巡查。巡查时,老赵首先扫视堤下,看有没有人活动,如果有,他就下车走到近前,确认其是否有下网、垂钓等行为。另一个重点是道路两旁路灯、路牌和行人坐椅等,老赵需要第一眼判断公共设施有无损毁现象。背水坡大片绿植、草地同样是巡查重点,老赵需要查看其有无火灾隐患等。
从翔凤路至陈塘泵站再返回翔凤路,电瓶车往返一趟大概20分钟,步行约40分钟,老赵每天巡查12小时,需要往返数十趟。
跟随老赵巡查的脚步,记者来到南京江宁长江渔业文化园(原华林渔业社旧址),昔日繁忙的渔业码头如今成了市民观景平台,岸边展示的机动捕捞船、木船等吸引了十余名游客参观。老赵见状走上前去,提醒正在拍照的市民,留神脚下,此处看着坡度平缓,其实江水很深,一脚滑下去后果严重。
忙完这头,老赵又探头看向周边芦苇荡、滩涂等,仔细观察附近水域是否设有地笼、鱼竿等渔具。去年8月,他曾及时劝离一名非法垂钓市民。老赵表示,这是极少现象,他从业以来只碰到这一例,如今保护长江理念已成社会共识。
得到休养生息的长江生态变得越来越好。以老赵住过的新济洲岛为例,2000年岛上居民搬离后,这里成为我国第一家独具特色的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岛上鱼虫林鸟湖草汇集,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7种。
退捕后,老赵的日子越来越美。从前他风里来浪里去一年挣得八九万元,上岸后轻松收入10万元,还有五险一金。老赵测算,退休后他每月能领退休工资约2700元,加上老伴如今每月领到的退休金1800元,足够一家每月开销。搬离洲岛后,他们一家人入住新铜花苑安置房小区,三室一厅共120平方米,距长江只有几公里,每天晚饭后,老赵会和妻子一起到江边散步,感受长江的“夜色温柔”。
“退捕后,我生活得很好、很满意。”回到翔凤路段大堤,顺利巡查完一圈的老赵放松下来。他举起双手向记者示意:“从前打鱼的时候,这双手长时间浸泡在冷水里,会裂出好多口子。现在到了冬天,再也不担心手开裂了!”
通讯员 黄绪 袁珠 孙俊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怀艳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