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为南京创作150首诗歌

2021-11-12 11:04:3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为南京创作150首诗歌

“诗人校长”带你“云游”文学之都

近日,由江苏春雨教育集团策划发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跟着诗歌游南京》一书,正式面世。带领读者“云游”南京的,是有“诗人校长”美誉的孙汉洲。作为南京的名校校长,孙汉洲躬耕教坛四十载,历任三个5000人以上的大校校长,但诗歌创作的笔头却丝毫没有懈怠。《跟着诗歌游南京》精选了他创作的与南京有关的150首诗歌,歌咏金陵风景名胜、历史今昔。

“诗人校长”带你游遍诗意金陵

翻看孙汉洲的履历,不免会被这金光闪闪的头衔吸引:曾任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校长,现任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校长,还是全国劳模、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获得“五个一工程”等奖项……但他自己却曾不无感慨地说:“我私下想,再过一百年,如果还有人会记起我的话,那一定是因为我的一两首诗。”

早在2000年,孙汉洲就凭着丰硕的创作成果,跻身中国作家协会。诗歌,是他最钟情的伙伴,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写诗,并发表在当地刊物。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尤其是退休前后迎来了创作的爆发期。2014到2020年的6年时间里,他创作了两千多首诗歌,占据了目前总量的近一半。

《跟着诗歌游南京》就是典型代表。全书精选诗歌150首,所涉南京景点70余处、历代名人30 余位。全书共分为登临骋目、大江凭栏、城南情思、十朝鸿影、金陵文脉、怀古思人、风物曾谙、杨柳新枝八编,包罗万象。

这本《跟着诗歌游南京》,为更多人走进南京这座“文学之都”打开一扇便捷的窗口。不仅是外地游客,即便是南京人,也可以从诗意的“云游”中获得对脚下这片土地更丰富的认识和感悟,发现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比如,“人改画室作厨房,谁事丹青显工巧?”(《登清凉山扫叶楼》)两句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对扫叶楼今日处境的思考。虽“江涛”“香火”“翠竹”犹在,但“斯人长逝”,谁来“扫叶”?这份廓大深沉的历史感正是南京永不褪去的文学底色。而“额上喋血流殷红,扇底桃花开璨灿”(《登香君楼》)所赞美的李香君,则是南京文化的又一化身,即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那份节操与坚守,柔媚绚丽中的那份热血与决绝。

秋日登上清凉山扫叶楼,闹中取静,引人遐思;重阳登上石头城,在细雨微斜里怀古代先哲。南京有群山可傍,楼台可攀,成为了登高赏景、抒怀寄情的好地方。赏心亭、雨花阁、香君楼、石头城,自古就是人们怀古论今的首选;清凉山、五台山、梅花山,则更具世俗生活的风味。山水城林被孙汉洲写进诗歌里,用一本书带着读者遍赏金陵。

将南京的诗心、诗情和诗意展现给世界

有趣的是,这本诗集虽名为《跟着诗歌游南京》,但孙汉洲并不是南京人,而是来自东海之滨的连云港,不过南京于他的意义并不亚于故乡。

他说:“对于我们这样的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南京可谓是‘精神故乡’了。”有着“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两千年来一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陵文脉,代代赓续,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和环境。

来到南京以后,孙汉洲的创作可谓如鱼得水。在他看来,石头城的每块石头都有历史,秦淮河的每朵浪花都是诗歌。在连云港东海县工作时,他就时常来南京出差、寻访,周末还会抽空特意来南京。而到南京工作以后,工作之余,他就与同事相邀,遍览金陵。诗歌中,大可钩沉历史事件,凭吊千古人物,深思国计民生;小可体察市井百姓、贩夫走卒,慨叹寒窗学子,共情机杼民女。

南京与文学,确乎有着天然的情缘。地处江浙皖中心,民生富庶,可纳江南英才,拥有“十朝都会”的威仪与繁华。

老城南是金陵古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无数老南京心中的文化乡土。徘徊此地,游人既可领略江南贡院、甘家大院等历尽风雨打磨依旧恢弘肃穆的人文古迹,又可一览桃叶渡、白鹭洲公园和瞻园的自然风光。白天,夫子庙和老门东是栖息在闹市中的精灵,静静注目人们的忙碌奔波;晚上,它俨然是抚慰都市人心灵的摇篮,以华灯为引,以生活的“烟火气”为药,治愈了无数迷茫的灵魂。

作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可以述说的不仅有刘禹锡的“夜深女墙”,李白的“凤凰台”,苏轼的“芳草渡”,还应将今日南京的诗心、诗情和诗意展现给世界,让人倾听金陵文脉的时代跳动。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之前,孙汉洲就创作了《世界文学之都》这首诗,在他看来,这个称号南京当之无愧。孙汉洲写下“莫道祚短话悲情,文学之都建奇勋。”他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这一朝又一朝的王权更迭、山河离乱,激发了骚客文人的忧患意识、兼济情怀,造就了空前的文化鼎盛局面。

让诗意芬芳在校园散发

诗意不仅属于古代金陵城,更属于当代南京。以校园为例,当诗性被融入到学校管理中,诗意便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的诗情由此培养起来。

孙汉洲在其《自述》中坦言:“我也是一个生活与工作的诗人。就拿当校长来说吧,本非我愿,但是,我把管理当作写诗,首先产生了爱好,同时也产生了激情,进而产生了诗情。”他将积累的诗性智慧运用到治校的各个环节,诗性管理可以起到缓冲、引领作用,让其不再将繁琐的校务看做负担,而是当作一首首等待完成的诗篇。

孙汉洲介绍,鼓楼实验中学校园里建设了诗歌融通教育馆。馆内有近50余个版块,依次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与各行各业的融通形态,用诗歌向同学们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这里是培养学生立体化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让学生领略中华诗教传统的展示地。

此外,从二十九中到鼓实组织的大小活动,都有诗意融贯其中。例如,学校每年九月都会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典,现场师生们齐声吟诵由孙汉洲亲自撰写的《孔子赋赞》,这首五言长诗用750字勾勒出孔子的伟大一生。即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孙汉洲也提倡并力行诗化管理。他带领老师们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改成40多首诗歌,让学生易读易记,朗朗上口。采访中,孙汉洲感慨地说,希望所有教职工都能“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相处、有声有色地工作。”而诗歌,正是这一理念的载体。

诗性智慧被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角落。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诗歌能有限度地隔离外界喧嚣的环境,在韵律、意象、意境中净化心灵,散发诗意的芬芳。

通讯员 王岩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丽华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王丽华 责任编辑:章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