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10月27日至29日举行的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南京市委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要推动创新型企业积厚成势,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500家。
汲取成功经验,寻求发展之路。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有29家南京企业。截至目前,南京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4家、省级182家。
即日起,南京日报推出“小巨人 大能量”系列报道,请读者跟随记者走进南京新一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看它们如何耕耘“隙缝市场”,练就“独门秘技”。
在南京波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镀膜中心一部,恒温恒湿超净环境中,两名“全副武装”的员工正在密切协作。其中一人打开一台镀膜机的大门,将置放在内部顶端已经镀好膜的镜片取下,更换上已预备好的待镀膜镜片。另一名员工则在一旁操作着机器显示屏,调整各项参数。
透过窗户的玻璃,记者注意到,置放镜片的装置呈口朝下的镜面形状,员工将镜片镶嵌在一个又一个圆孔中后,还在下方位置放上多种材料。
“那都是镀膜所需要的材料,镀膜机关闭后要将内部‘抽真空’,再将材料蒸发成气状,像蒸包子一样一点一点附着在镜片上。”南京波长光电董事长黄胜第告诉记者,不同类型的镜片所需镀膜也不同,设备控制的参数也要做相应调整。
南京波长光电是南京光学领域的一家重点企业,专注于光学技术持续耕耘近20年,核心产品激光与红外镜头市场占有率达30%,位居国内前茅,广泛用于3C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安防与医疗防疫、工业测温等领域。
据了解,这类镜头的特点是透过高能量激光,或需要采集热辐射来成像,由于技术门槛高,采用的材料非常特殊,过去,只有几家先进的国外企业掌握这些技术。
“我们生产的镜头是用来控制激光、操纵激光的,激光穿过镜头后形成反转、分散、汇聚等反应后,在电脑程序控制下衍生出切割、钻孔、焊接等多种功能。”黄胜第介绍,在手机镜头、家用扫地机、手表、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产品生产中,都要用到这些镜头。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了一颗体型硕大的镜头,看起来有点像一截管道。这是南京波长光电2019年研发成功的镜头,直径300mm,也是公司目前能生产的最大激光镜头,可以满足高效率加工需求。
黄胜第介绍,大直径激光镜头主要用于OLED显示屏行业,以前国内主要使用三星、LG生产的进口产品,但目前南京波长光电已抢占这一细分市场90%的份额。
在光学领域,生产特大或特小的镜头,对设计、材料、加工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先进的设备必不可少。公司目前已拥有国内先进的超精密车床、离子束溅射镀膜机,以及一系列精密检测仪器,设备总资产超过1亿元。”黄胜第告诉记者。
在检测部,工作人员陈鑫正在对扩束镜的性能进行测试。记者看到,一束激光穿过镜头后,在悬挂墙上的标靶上形成一个点。“主要测试标靶上的点是否偏离中心点,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01微米,记录下参数后反馈给光调部门进行优化调试。”陈鑫告诉记者。
黄胜第介绍,公司还与新加坡一家研发机构合作研发了一套“小真空箱”,用于仿真模拟高温、低温等环境下,激光透过镜头后的状态是否稳定,确保在各类恶劣状况下镜头能正常工作。
在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
目前,该公司技术人员占比20%左右,拥有多名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超百人。此外,除了每年引进技术工程人员外,还聘请业内和海内外研究机构的高级技术顾问给予指导或直接加入。
“一些公司重设计轻制造,但镜头设计出来后做不出来还是等于零。”黄胜第说,在南京波长光电,研发工程师和制作工艺工程师处于同等地位,首先在收入上基本持平,同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进行加工技术比武,还以师徒形式传承技术与经验。
在一台德国进口的抛光机上,贴着一张镜片的图纸,上面标注着各项数据。“你看这个非球面镜看起来像是个光滑的球面,其实是由好几个面组成,是起伏面,需要不断调整参数进行打磨,这个过程中火候掌控很重要。”操作工潘维林照着图纸上的要求,调整着设备上的参数。
潘维林说,他在这个岗位已经快三年了,一开始是由老师傅带着,从简单的、要求低的镜片做起,慢慢从中摸索技巧,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
“从洗镜到抛光,到最后出成品,整个过程需要五六个小时,大的镜片甚至要两三天才能出一片。”潘维林说,这道工序的关键就在于“慢工出细活”。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