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这场高端国际咨询会,聚焦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2021-10-12 18:26:16|图文来源:紫金山观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南京,以6587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承载了1.48万亿的地区生产总值、931万的常住人口。作为一座特大城市,南京具有人口分布高集聚性、产业布局高密集性、生产要素高流动性、社会管理高风险性的特征。

如何应对特大城市的风险高发态势?如何以科学规划建设实现风险源头治理?如何运用新技术构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如何高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风险?

10月12日上午,“2021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聚焦“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安全韧性城市”这一主题,来自国内外的10位嘉宾畅所欲言,展开高端“头脑风暴”,传递先进理念、分享有益经验,共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举措。

10月12日上午,“2021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10月12日上午,“2021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在南京紫金山庄举行。

累计举办15届,

聚焦城市治理重大课题

“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 自2005年创办以来,至今年已累计举办15届,持续将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创新的做法、有益的经验引入南京治理实践,更好地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其中,2018年、2019年“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主题分别为:“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聚集高地”、“发挥数字经济竞争优势,深化创新名城建设”,咨询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

“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已成为南京市长对话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要平台,是传递南京国际影响力的闪亮名片。会议聚焦南京发展大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打造国际咨询专家顾问资源库和市长国际咨询会议高端服务平台,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发挥咨询作用,成为南京汇聚力量、推动发展、沟通交流、合作共赢,深度融入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桥梁。

会议现场。会议现场。

10月12日,在“2021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上,南京市代市长夏心旻作题为《提升风险治理能力 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的主旨演讲。

夏心旻说,近年来,南京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着力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安全发展水平,并取得一定成效。

全市安全形势稳定向好,安全基础加快夯实,安全治理持续完善。其中,加快实施一批防灾减灾、防洪排涝、综合管廊、应急水源工程,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提质量、强韧性;以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建成应急管理“181”平台等信息化系统,有效提升安全风险感知的灵敏度、研判的准确度和处置的及时度。当然,对照安全韧性城市的标准,对照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实践,对照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南京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希望就如何应对特大城市的风险高发态势、以科学规划建设实现风险源头治理、运用新技术构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高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风险等问题问计专家学者,听取真知灼见,共商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之策。

如何应对特大城市的风险高发态势?

“五多五最”

南京城市运行有“五多五最”, 即流动人口多、生产经营单位多、高层楼宇多、在建工地多、重大危险源多,以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全省最高、路网密度全省最高、长江干流岸线全省最长、地铁运营里程全省最长、地下管网全省最长。

关于特大城市运行中存在的复杂风险,如何提高应对的针对性、有效性?

建设韧性城市,

应对“黑天鹅式风险”

演讲嘉宾:仇保兴 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不确定性是现代城市最难对付的风险因素。目前,新不确定性来源包括极端气候变化影响、城市高机动性、新技术快速涌现、快速发展及高度国际化的脆弱性、新冠病毒流行常态化、工业文明思路导致城市生命线脆弱等六个方面。

传统的放大冗余或制定预案的思路,已不足以应对这些“黑天鹅式风险”。韧性城市是应对“黑天鹅式风险”的必然选择,包括结构韧性、过程韧性、系统韧性三个层面。具体落实到城市就需要完成十个步骤: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 二是设计研究机构创新,三是分析生命线工程脆弱点及治理成本,四是编制生命线工程分组团化改造方案,五是在每个组团中补充建设“微循环”,六是利用信息技术协同各个组团和各类“微循环”设施,七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补足社区单元短板;八是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均考虑“平疫结合”、“平灾结合”,九是在超大规模城市周边布局建设“反磁力”的“微中心”,十是深化网格式管理智慧城市建设。

多领域深入合作,

助力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

演讲嘉宾:魏海诺 中国欧盟商会副主席、法国巴黎银行(中国)副董事长 

南京在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中表现优秀,在企业盈利、平等性待遇等方面均处在全国前列。建议南京进一步加强城市吸引力建设,不断优化引智引才环境,并在“双碳”目标下制定平衡经济发展与能源保障的长期计划。法国巴黎银行在南京深耕多年,希望在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等领域开展更深入合作,为南京实体经济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如何以科学规划建设实现风险源头治理?

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四高城市”,其中把安全韧性城市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过程中,提出“构建‘完备、高效’的基础设施系统与‘安全、韧性’的城市安全体系”,合理控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构筑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如何通过科学设计、有序修补、有机更新,不断提升安全韧性水平?

通过四方面转变,

做好大城市应急防灾工作

演讲嘉宾:史育龙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复杂巨系统。做好大城市应急防灾工作,必须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补齐短板弱项。关键要做到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要更加注重从抓应急响应到抓日常维护转变,重点排查城市地下空间和低洼易涝区域、重要衔接点和重点路段等易发生致命风险的关键环节,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老幼人口密集的公共区域安全隐患等,对重要风险隐患点做到“心中有数”,研究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

二要更加注重从战备到平战结合转变,切实完善应急防控体系。

三要更加注重从人防为主到人防技防结合转变,确保重大基础设施稳定性。

四要更加注重从自上而下管控为主到多方协同治理转变,优化城市空间,形成协同效应。

与土地“谈恋爱”,

做好城市发展规划

主办方供图主办方供图

演讲嘉宾:刘太格 新加坡“规划之父”、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原主席、新加坡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 

城市规划要有人文学者的心、科学家的脑、艺术家的眼,能和土地“谈恋爱”。城市规划最重要的是“多规合一”,由大系统引导小系统、从系统再到具体项目,避免“孤岛思维”。做好城市发展则需要政府、土地和规划三大基本条件,政策引导要务实、有远见,按合理原则、有效推进,最终营造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

如何运用新技术构建风险动态管控机制?

当前,国家确定18个城市(区)作为国家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试点,南京位列其中。近年来,南京探索科技赋能城市安全,初步建成立体空间可视化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构建了全国首个“城市地下管网数字化工程”,建设了城市安全运行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开展了城市风险(源)普查识别建档等。目前这一领域有哪些创新技术、先进模式可供借鉴?

用流程的确定性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演讲嘉宾:郑叶来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华为现在运行很多项目,主要解决重复性劳动、专家经验复制、多域协同这三方面问题。华为作为一家企业,数字化和流程化的管理体系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保障,支撑着企业持续创新、不断提升组织运转效率,快速迈向全球化,加速构建可持续领先的产业。

那么,如何用技术化手段,让城市治理更加有序?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意识、组织、谋划和方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智能体,而科学制定流程最大作用,就是用流程的确定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流程的责任人一定要是业务的一把手,流程的梳理是责权利重新调整的过程,流程的梳理关键是要管住主干,放开末端本地化适配。大数据不是数据,而是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思考解决的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试图去改造一个老的应用系统不是好的选择,而是应该直接开发新的系统,逐步替代各个对应的老系统。

如何高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风险?

近年来,南京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全市域、全灾种、全行业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在危化品事故等32个领域系统打造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然而,在这些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也暴露出了平急转换、基层治理、舆情应对等方面的短板。如何健全“平战结合、快速反应”机制,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战”需求?

通过反复演练,

持续检验和改进应急管理机制

主办方供图主办方供图

演讲嘉宾:冯子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  

加强和完善大城市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议重点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卫生应急管理法治建设,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实践的应对提供法律保障;

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和体系;

三是充分利用历次实战经验,在系统梳理和总结提炼基础上实现联防联控机制的制度化;

四是更新新发传染病大流行应对准备理念和策略;

五是加强公共卫生与疾控体系建设。

对于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传染病大流行,要有计划地做好准备,通过经常和反复演练,持续检验和改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大流行应急管理机制和各种预案和方案,同时要建立大流行应对战略储备。

依靠科技力量,

让城市更“聪明”、更安全

演讲嘉宾:闪淳昌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   

大量事实证明,危机事件、风险因素和社会体系脆弱性密切相关。突发事件破坏性不完全在于灾害的原发强度,还取决于人类社会自身应对各类灾害表现出的抵抗能力和脆弱性。建议从四方面加强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依靠科技进步和信息化,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更安全;以国家标准《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体制,包括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 马金 余梦迪

图:除署名外均为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作者:马金 余梦迪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