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打这一仗,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打仗。”电影《长津湖》里这句台词,感动了无数观众,抗美援朝战争中可歌可泣的一幕幕,也激发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近日,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紫金草融媒体中心和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组建的“追寻百年初心——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党史”融媒体报道小组走进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了解那段冰与血的历史,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背后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走进纪念馆的“抗美援朝战争厅”,昂扬的旋律让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讲解员孙从益指着展柜中的一张写着简谱词曲的泛黄信笺纸说:“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作词者是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的指导员麻扶摇,当时,他在战前动员会上被战士们的决心书所感动,写下了一首出征诗。新华社记者在部队采访时听到了这首诗,引用到文章里,发表在1950年11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巧的是,这天下午,作曲家周巍峙翻报纸时看到这首诗,大为感动,仅用了半小时就谱写了歌曲。这份手稿就是周巍峙捐赠给我馆的。”从那时起,这首雄壮的战歌就伴随着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最艰难的时刻,激励着所有指战员奋勇前进。
“万岁军”背后的伟大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厅通过展板、文物、影像、雕塑、绘画、情景复原等,为人们全面、真实地复原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让观众们深深震撼、敬佩。
“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很多人都知道作家魏巍的著名通讯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正是魏巍对第38军松骨峰战役事迹的记录。当时,38军335团3连打得只剩下7名战士,仍然守着松骨峰阵地。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共歼敌3.6万余人,其中38军以伤亡2279人的代价,歼敌1.1万余人。彭德怀司令员在嘉奖令中亲自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从此,38军留下了“万岁军”的美名。
“石头粉末”背后的悲壮赞歌
抗美援朝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各类资料3万余份,但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令人意想不到。
这是一盒灰白色的粉末,中间夹杂些许碎石粒、黑褐色杂质。“1952年10月14日,美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我方阵地被削低了约两米,土石都被炸成了粉末。这个盒子里装的,就是战斗结束后一位战士从上甘岭上随手抓的石头粉末,里面还混杂着许多碎弹片。”孙从益的声音沉重,他的身畔,正是黄继光的雕像。这位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口堵住碉堡枪口的英雄,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志愿军战士们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他们发自内心的想法就是要保卫自己的家园。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讲好抗美援朝的英雄故事,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在新征程中敢于迎难而上,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
采访手记
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
蓝天白云下,抗美援朝纪念塔巍然屹立,遥望着鸭绿江两岸。这沉默而蔚然的形象,不正是志愿军战士的写照吗?
面对强大的敌人,志愿军战士毫不畏惧——“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杨根思发出的英雄宣言。在长津湖战役中,28岁的杨根思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面对困难,志愿军也善于灵活战斗——面对敌军的飞机优势,我军构筑起7789条、总长度近200公里的坑道,构筑堑壕3420公里;各军兵种协同作战,想方设法运输物资,做到路断而运输不中断,解决作战物资补给的重大战略问题。
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今天,我们更应该继承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面对艰难险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守正创新,奋勇向前。
南报融媒体记者 苍淑珺 通讯员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