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奶奶作家,从厨房走向高光时刻

2021-09-24 14:17:36|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素人作者作品连获好评

奶奶作家,从厨房走向高光时刻

20多年前,在南京西康新村的一间厨房里,以外婆身份来帮女儿带孩子的杨本芬开始尝试写小说,那年她50多岁;2020年,她出版了处女作《秋园》,并于日前推出第二本书《浮木》。乘风破浪的“奶奶作家”并非杨本芬一人,74岁学画、76岁举办个展的阿籽奶奶也于日前出版《今天也要重新出发》,记录了她活出自我的人生哲学。

一部在南京厨房完成的作品

2020年,杨本芬出版了处女作《秋园》,这部闪耀着女性力量的作品,目前已加印到了近7万册,并多次登上各种好书榜。殊不知,这本书的写作就在位于南京西康新村的一间厨房。杨本芬的女儿章红回忆说,当时母亲刚退休,自己的女儿两岁,处于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于是,章红家那套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就挤下了三代五口人——章红一家三口,以及章红的父母。

厨房由一个封闭阳台改建而成,只有四五平方米之大,空间狭小,连一张桌子都放不下。杨本芬大多数时间都待在这间厨房里,一边忙活一日三餐,一边写她的小说——当时,她只能在一张矮凳上坐下,再找来一张高点的凳子趴着写。

阿籽奶奶和杨本芬同样有着艰辛的过去和幸福的晚年。2016年,老伴去世,她到上海与女儿同住。尽管有儿孙相伴,面对老伴的逝去,她还是伤心过度,并住了两次医院,其间还发生了两次病危情况。“一个人活着总该有一个理由吧,从前是家庭需要我,后来是老伴需要我,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我需要什么,现在我知道了。”于是,在小孙女阿籽的提议下,阿籽奶奶第一次握起画笔。没想到,这个开始却改变了她此后的人生。

“画画的时候,没有别人,也没有自己,没有身份,也没有年纪,都没有,只有画什么和怎么画。”正是在画画中,阿籽奶奶第一次感到好自由。她的一辈子都为养育儿女、照顾家庭而活着,现在儿女长大了,老伴也走了,没有人需要她照顾了,她再也无须为别人而活。她这才意识到,我们不是为别人活着,终究都会为自己活着的。基于此,她开始把关注点放到改变自己身上。

她们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她既写了母亲,又创造了一个文学形象。”据《秋园》的出版人涂涂介绍,他只看了书稿的一章内容,就决定出版这本书。“这位老人是一位写作天才,她对生活和语言拥有超强的敏感。她没有得到过专业系统的文学训练,即便如此,她的文字仍充满了勃发、野生的力量。”在涂涂看来,很多作者并不缺乏丰富的故事和内容,却缺少讲述故事的能力,而杨本芬无疑是有文学天赋的,虽然《秋园》只是其第一本书。

和杨本芬一样,阿籽奶奶也表现出了极强的艺术天赋。在《今天也要重新出发》中,除了41篇记录阿籽奶奶人生感悟的哲理文章外,还收录了她的150余幅画作。在上海市徐汇区艺术馆典藏研究部主任游霄月眼里,她的画有一种治愈功能,“非常平静、有味道。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像一股清流,看起来耐人寻味。”阿籽奶奶的习画过程和画作,恰如她的人生观,每天画不同的东西,捡来什么画什么,看见什么画什么;今天这样画,明天那样画,每个东西画好几遍,结果都不同。她的画风本真,富有真实自然的生命力,就像她在书中赞美的原味瓜子:“这世上除了瓜子,家具、建筑、穿着打扮等,哪样不是如此,不做作,不矫情,自然而然,才是好的。”

基于此,美术学博士、策展人后果评价道:“阿籽奶奶画得很老实,直面自然,光明正大,那种透彻的单纯,是很多艺术家绘画多年以后都求而不得的朴拙。”

将邻居送来的水果先画好再吃

在写作《秋园》之前,杨本芬已经看了很多书,尤其是在读了野夫的《江上的母亲》之后,杨本芬更是连读了两遍,“完全被打动和激发了。”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其时,电视机还未普及,在冬日的晚上,隔壁邻居、运输公司年轻的汽车修理工都喜欢去杨本芬家,听她讲故事,《红岩》《七侠五义》《安娜·卡列尼娜》……那个年代能找到的书不多,只要是她看过的,她就能讲给大家听。在章红看来,妈妈讲起话来特别有表现力,无论说什么都栩栩如生。这些都为杨本芬后来写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再有文学天赋,没有内心的觉醒也是徒然。杨本芬在《秋园》的写作中留下了重达八斤的手稿。对阿籽奶奶来说,画画虽然再简单不过,但对她那只拿过绣花针,却没拿过画笔的手来说,也是费劲的、不听使唤的。她小心翼翼地描在纸上,大半天才能勾出几根线来,两天的时间,才颤颤巍巍地画了两朵小花。“就像儿时的雨天,在后山的泥路上,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浑身是泥,确实艰难。”可是,勤能补拙,阿籽奶奶选择身边随处可见、最熟悉不过的事物作为画画对象,一棵铜钱草、两根胡萝卜、几粒葵花子……“画室里有很多植物和盆景,每天要浇水,我总觉得它们长成这样也不容易,能被我发现也不容易,我想给它们留下个记录,给它们一个交代,就像我们当年去照相馆拍全家福,留个念想。”

此外,孩子们或邻居送给她的水果,她也是先画好再吃。“艺术园的几个保洁阿姨是附近农村的,她们会时不时送给我一些自家种的菜,我也是先画完了,再做菜吃。她们看到自己家地里的莴苣、白菜变成画,非常开心。”阿籽奶奶说。

在各种家务间隙

迸发出创造力

无论是在厨房里写作的杨本芬,还是用画笔画出极简人生的阿籽奶奶,她们都善于用艺术来滋养心灵,这种生活方式也让她们的晚年生活变得从容不迫起来。

继《秋园》和《浮木》之后,杨本芬的第三本书也即将出版,她还在写,并不断在接受采访。可以说,是写作让她有了和这个世界独自交流的途径,不仅让她从中找回自己,也拓宽了她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系。

“如果只是待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好像舒适又安全。但是慢慢地,我的世界就会只有我的人那么小,我的心脏那么小,到最后小到我被挤在了自己的世界当中,小到狭隘。”阿籽奶奶表示,她更愿意和别人的世界搭起彩虹一样的桥梁,“如果受到邀请或者允许,我也愿意到别人世界的小星球去看看,看看这些像我的孩子一样的年轻人的世界当中有多少美好。”

这些都不由得让人想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据了解,她的许多早期创作,是陆陆续续地在孩子的呼噜声旁、等待烤炉的间歇中完成的;她之所以一直写短篇小说,就是因为担心自己被各种事务打断而来不及写到结尾;50岁之后,门罗才真正开始拥有自己的生活,并爆发惊人的创作力。

缺乏良好的环境,承受巨大的压力,一代代女性依旧勇敢地投身于写作,并借由文字讲述她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无论是像门罗那样的著名作家,还是像杨本芬和阿籽奶奶这样的素人作者,她们都在借助写作和画画进行反抗和救赎。正如杨本芬的女儿、儿童文学作家章红所说,母亲晚年的写作意味着自救,“这是回归人的主体意识之旅,对生命有所觉知而不再是浑浑噩噩。当你诚实地记录和认识自我的生命,那往往意味着更多:你还记录了时代。那么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做出的贡献了。”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峰

作者: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