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中树起中国化学工业丰碑
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颁给科学家侯德榜
在渡江路1号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览”上,展出了一张1953年颁发的“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薄薄的一张证书,从一个小切口折射出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化工史,是中国石化工业的里程碑。该技术发明人是著名科学家、南化公司前身永利铔厂厂长侯德榜。南化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这张发明证书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1937年,侵华日军逼近南京,永利铔厂(南化公司前身)惨遭轰炸。厂长侯德榜带领工人忍痛西迁至四川,重新开拓基本化工基地。
酸和碱是化工产品生产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料。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食盐。但在四川,井盐却是质差价高,原有制碱工艺不适用,欧洲的新法制碱没有把握。侯德榜决定探索新的制碱方法。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反复进行反应温度、原料加入顺序、原料比等方面的基础试验。这一阶段试验了近500次、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取得大量数据,终于探索出新的制碱方法,这个新工艺使食盐利用率从70%一下子提高到96%。
为表彰侯德榜开拓新法制碱的功绩,1941年3月15日,永利铔厂举行厂务会议,全体同仁一致赞同新碱法命名为“侯氏碱法”。
侯德榜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他要寻找一种更理想的制碱方法,把制碱工业和合成氨工业有机地联合起来,一个与察安法截然不同的氨碱联合流程——“侯氏碱法”得以最终完成。“侯氏碱法”发明了纯碱生产工艺,“三酸两碱”作为基础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各类工业产品的生产。
1953年7月1日,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侯氏碱法”颁发发明证书,是新中国第一号发明证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氨碱联合制碱工艺在我国纯碱行业全面推开,目前“侯氏碱法”之一的“联合制碱法”仍然是国际制碱领域的先进技术。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永利铔厂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并组建为南化公司。公司始终高举创新大旗,又创造了第一台高压容器、第一炉催化剂等30多项中国化工之最。2020年,公司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共申报专利173项,其中发明专利143项;成立系统内首个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批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平台,成功申报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
南报融媒体记者 许琴
通讯员 叶迎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