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南京考古领域活跃着一批年轻人

2021-05-06 07:50:3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五四青年节,是热血青春的节日。六朝古都、文化名城的青年在这里探索、拼搏,用青春的姿态为这座城市留下最精彩的注脚。从跨界的南京工匠,到不让须眉的巾帼标兵,在南京的考古领域,一批有为青年书写着青春的时代华章,也书写着古城的青年气质。

4月底,南京市总工会刚刚揭晓了第五批“南京工匠”名单,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许志强,作为至今唯一的一名考古人入选。

择一事,终一生。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一线的田野考古工作中,许志强主持过数十项考古发掘项目,出土文物数千件,精美文物屡屡展出。南京林业大学明代徐达家族墓地项目,为大众进一步了解这位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丰富了文物资料;金坛薛埠井头村土墩墓项目,曾获评江苏考古“考古与遗产保护奖”……

田野工作之余,许志强积极整理考古资料,多次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科研成果。许志强去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为市属文博考古机构中唯一同时具备考古负责人资质、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稀缺专业人才。“为了不耽误考古工作,三年的博士我读了六年才完成。”提及此,许志强笑道,他的博士论文与考古现场结合,有一部分甚至是在“工地”上完成。

青春的力量就是梦想的力量。“一开始我其实学的旅游专业。”许志强告诉记者,但他对考古有浓厚的兴趣,恶补专业知识进入考古领域之后,他更加注重专业深造。许志强注重以多学科的眼光从事考古,同时也努力将三维扫描、各种检测手段等更多新技术创新运用在田野实践中。 

选择考古为职业的女性相当少见,但是在南京,有这么一位女青年拒绝被定义,因为青春的样子“我说了算”。

“89后”的杨平平,被业内誉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四朵金花”之一。“考古学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通过田野工作所取得的实物资料是研究的基础。另外,我比较喜欢拥抱大自然,虽然大多时候在荒郊野外,风吹日晒、跋山涉水,但是有山有水天地开阔,也为工作增加很多乐趣。”杨平平告诉记者。

“虽然身材娇小,但野外工作上一点不亚于男考古队员,年工作量毫不逊色,甚至超过男同事。”杨平平的同事告诉记者。2016年至今,杨平平扎根田野,先后承担了近30项考古工作,她担任现场领队的南京栖霞官窑村窑场遗址,对于南京明代建都史研究、南京明城墙申遗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该项目不仅获得江苏省“考古与遗产保护奖”,更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2019年,杨平平被市总工会授予“南京市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

青春正当时。南京这群文化青年,用各自的方式、以青春的名义,努力绽放绚丽之花。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版权声明

1、本文为南京日报、金陵晚报、南报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本网站摘录或转载的属于第三方的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擅自转载使用,请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作者:王婕妤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