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从绿色“写意”到工笔“细描”——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先睹记”·生态文明篇

2021-04-08 07:23:18|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群山环抱,绿树成林。第二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6日—7日在南京紫金山庄会议中心举行。 江豚嬉戏,碧水东流。南京长江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稀客”变“常客”。 

从泼墨“大写意”到细致“工笔画”,生态南京建设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根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新五年,南京将继续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推动“美丽古都”建设展现新图景。 

3月8日,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万物吐露出芬芳。闲庭信步江北新区江堤,抬眼望去,皆是绿色江岸簇拥一江春水的美丽画景。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3月8日,春风吹绿大江南北,万物吐露出芬芳。闲庭信步江北新区江堤,抬眼望去,皆是绿色江岸簇拥一江春水的美丽画景。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描底色:筑牢绿色发展优厚本底 

无源之水不流、无本之木不活,绿色发展,需要优厚的绿色本底。 

“十三五”期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南京深入人心。南京获评“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天数比率达83.1%;在全国率先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100%;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7.5%。蓝天、碧水、净土,让绿色南京发展底色更浓。

市相关部门表示,“十四五”期间,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优化生态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强化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新老并进协调美、锐意创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绿色宜居生态美、开放包容气度美、安定文明和谐美的“六美”南京。 

南京将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进“绿色银行”行动,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

同时,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积极创建长江经济带发展绿色示范区。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生态修复和开发总量控制,统筹岸线使用和陆域功能,优化提升干流岸线功能的复合使用,更大力度实施防护林带建设、滨江岸线复绿增绿工程。发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作用,“一江两岸”地区高标准建设“南京外滩、城市客厅”。严格保护长江水源地和新济洲、绿水湾等重要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实施“拯救江豚行动”,提高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南京还将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服务市民的共享空间和品质卓越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展现南京山水城林交融的独有风貌;加强公园内部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发展,构建蓝绿交织、自然和谐的全域公园体系。 

增成色: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绿色发展,低碳是大势所趋。围绕我国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南京已经率先全面启动建设低碳先锋城市。 

“十四五”期间,南京将树牢绿色发展导向,坚持内涵式、集约型发展路径,不断降低生产生活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加快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建设用地效率效益。深入实施节水政策措施,严格落实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坚持和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高能耗项目管理,探索实施用能预算管理。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和安全供气统调互供互补能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合理推进生物质、风能资源利用。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创建一批绿色循环发展示范试点。构建绿色产业标准体系,打造绿色制造样板。加快低碳转型,启动碳峰值管理和碳中和发展研究,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化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和峰值目标管理,开展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率先打造碳中和示范区和江心洲、南部新城零碳未来城。深化与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上加强经验互鉴、资源共享。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统计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 

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自觉践行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实施公交换乘优惠,构建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到2025年,全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推行绿色消费,出台快递业、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的规范标准,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 

添亮色: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三大攻坚战、两减六治三提升……“十三五”期间,南京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 

根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未来南京将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行动,有效防控重大环境风险,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体系建设,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提高VOCs、移动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实现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强化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执法和监测,以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和周边区域为试点,建设区域大气环境监控预警体系。加快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全面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第二阶段标准,强化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达标监管,推广使用新能源车。 

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加强长江干流、入江支流、城市河道和农村水体污染防治。加大水质监测和预警,建成应急备用水源地,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巩固提升水环境整治成效,强化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和城区截流设施功能改造。

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全市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加强污染源监管,防范建设项目新增土壤污染,有序开展建设用地污染地块的治理与修复。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完善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体系。 

与此同时,系统性防控生态风险。完善环境风险差异化动态管控体系,开展饮用水水源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强化危险废物环境安全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集中安全处置利用能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预警监控平台,完善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能力,提升企业环境风险应急管控的专业化水平。 

绘特色: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河长制”,让河长治水长清。加强制度建设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治理方式。 

市相关部门表示,“十四五”期间,南京将健全各方参与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完善、运行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具体而言,南京将完善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目标评价考核、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三线一单”成果实施应用,在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推进中,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加快完成森林、山岭、荒地等全要素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打造生态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途径和生态权益“总量控制—配额交易”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方法,以高淳为试点探索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和指标;支持探索“生态银行”发展模式,推动生态资源一体化管理、开发和运营。 

“十四五”正在开启,未来的颜色必定丰富多彩,但绿色的底色将会更加鲜明;守住了绿水青山,我们必将能够赢得金山银山,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通讯员 赵晨

作者: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健 通讯员 赵晨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