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莫让工业旅游成“到此一游”

2021-04-08 09:08:20|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近日,南京工业旅游高质量建设工作培训班把“课堂”开进了工厂。学员们泛舟观景、登高远眺,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为“游家人”里的新面孔,工业旅游起步虽晚,却勃勃有生气,给市民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工业旅游中同样存在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浅度游”现象。与“到此一游”挥手说再见,工业旅游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工业旅游不是“工业”与“旅游”的简单叠加,而要有机融合,产生新的“有机物”。德国化学家费歇尔的“锁钥”学说认为,反应底物如同“钥匙”,酶好比是“锁”,只有“锁”与“钥匙”相适合,才有恰当的化学反应。在工业旅游中,文化就是起到催化作用的“酶”。比如,南美洲的伊泰普水电站既是世界上第二大水电站,也是著名的工业旅游景观。当地人以斑斓多彩的拉美文化为底色,打造了工业游、生态游、考古游等多条旅游路线,到了晚上,游客们还可以在水电站看璀璨星空。发挥文化引领功能,推动工业文明与旅游要素形态深入融合,才能让人们有沉浸式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从一定意义上说,某个工业旅游景区的成与败,就取决于它能否找到文化根脉、讲好文化故事。

避免工业旅游成为“到此一游”,还要对症下药,拿出妙手回春之招。工业旅游景区一般位于厂址园区,带有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的深刻印记。一方面,景区要挖掘自身文化特色,营构鲜明醒目的IP形象,以差异化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就借助北京冬奥会契机,聚焦“体育+”,将老厂房、高炉等工业建筑变成体育、休闲设施,让工业遗存重焕生机。另一方面,要运用5G、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构建一个可观赏、可学习、可消费、可互动的新消费场景,擦亮品质“名片”,增加景区的黏性,把市民游客请进来、留下来。 

建设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厂房园区既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盘活城市空间资源、赓续城市文化脉络的抓手。步入新发展阶段,在城市更新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背景下,大力推动工业旅游,使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北有大厂、南有梅钢”,发展工业旅游得天独厚、态势良好。要把良好态势转化为领先优势,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让那些“沉睡”的厂房园区苏醒过来,推动工业旅游从“浅度游”走向“深度游”,在创成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基础上,以创新之力打造工业旅游的“南京模板”。 

目前,南京已有高淳陶瓷、云锦博物馆等一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南钢、梅钢等省级工业旅游区“新秀”。只有专心致志做好工业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像伊泰普那样成为“会唱歌的石头”,才不会沦为“到此一游”,才能成为城市的新地标,为南京的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新动能。

作者:薛巍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