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商山洛水的致富密码
南京,国务院批复的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商洛,森林覆盖率67%,空气优良天数每年达300天以上,却曾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7个贫困县区中,5个为深度贫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一度达17.4万户57.47万人。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1996年苏陕两省签署挂钩及扶贫开发协议,确定宁商对口帮扶至今,两地结缘已有25载,尤其是2017年脱贫攻坚总决战打响以来,南京先后选派各类干部人才480人次赴商,投入帮扶资金18.8亿元。宁商携手攻坚,2019年,商洛镇安县在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摘帽”,2020年,商洛其余6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建档立卡的57万多贫困人口全部如期实现脱贫。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第一站就来到商洛调研秦岭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在柞水县金米村点赞“小木耳大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深情关怀,给商洛决胜全面小康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宁商协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武器、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秦岭深处找寻创富门路
站在柞水县中台村石家山上,千亩茶园尽收眼底,2年前栽下的茶树已长到五六十厘米高,来年就可以大量采摘。这得益于精准扶贫,除了苏陕协作资金投入400万元、镇村结对资金帮扶210万元外,南京连续3年对每亩茶园补贴1000元管护费,将茶叶培育成为当地的长效增收产业。
商洛山清水秀,有核桃300多万亩、板栗200多万亩、中药材近200万亩,各类自然资源丰富,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瞄准这个薄弱环节,南京市对口帮扶陕西省商洛市工作组先后帮助当地实施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贫困村基础设施改造等7大类扶贫项目800余个。宁商携手换一种方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将贫困人口牢牢嵌入产业链,用青山绿水解开致富密码。
南京市六合区的蛋鸽飞入秦岭腹地,对外单枚售价8—10元,供不应求;小龙虾也在秦岭深处成功养殖,卖出了30元一斤的好价钱;东坪联村光伏电站2.1兆瓦项目带动周边6个村村民就业,可以连续25年稳定增收……随着产业扶贫深入推进,商洛很多村子从过去的“空壳村”变成了有村集体经济收益的“产业村”。
技能强了发展后劲才能足
“桑叶深加工项目是南京帮扶资金援建的,电商销售是从南京学来的。”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中合村书记李存峰笑着说。
李存峰是由工作组安排,到南京参加培训的商洛农村致富带头人之一。在南京参观学习后,他很快就把南京农业深加工及发展电商的经验做法复制到了村里,成立了郭家台峰源蚕桑养殖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网店每天发货100多单,桑叶茶加上杏仁、香菇等土特产销售,一年销售额可达300多万元。
除了资金、项目扶持外,南京还着眼长远,在人才交流、培训上创新举措,精准对接、精准选派“三支”人才队伍赴商,采取来宁办班、专家讲学、挂职进修等方式,为当地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2017年以来,南京援派支医、支教和支农专业技术人才446人次。同时,立足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先后组织在宁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与商洛职院、市技工院校等签订合作办学、培训协议,帮助商洛1.36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走上工作岗位,达到了“帮扶一人、致富一家”的良好效果。
让优质农产品为更多人知晓
有了优质的农产品,更需要好的销售渠道。瞄准这一目标,南京和商洛创新推动“商产入宁”,不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商洛家金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销售核桃乳为主的企业,过去每年销售额只有三四百万元。去年6月,公司产品登陆苏果超市南京地区的67家大卖场、113家社区门店,仅核桃乳一款产品,2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100万元。在商洛,只要是与贫困群众有紧密联系的企业和合作社,工作组都会为他们提供免费服务、义务宣传、组织团购等一系列帮助。
从最初邀请企业到南京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到动员南京各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节假日集中采购,再到打通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随着帮扶方式的一步步升级,商洛已在南京建成秦岭农产旗舰店10个,先后组织92家龙头企业、合作社赴南京展示推介生态特色农产品,助推商洛销售特色农产品1.5亿元。
一个个村落发生喜人变化,致富产业兴起来了,美丽乡村建起来了,秦岭深处的商洛美得像一幅画。时至今日,南京帮扶干部人才仍然坚守着,“南京力量”也将在商洛大地上继续闪耀着灿烂光芒。
〔南京市对口帮扶陕西省商洛市工作组组长,商洛市政府副秘书长祝瑞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全面推动东西部协作和宁商对口帮扶走深走实,扎实做好产业合作、消费帮扶、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重点工作,着力增强可持续“造血”功能,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助力商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谱写新时代宁商对口帮扶新华章。〕
携手奋进唱响“双宁”协奏曲
千百年来,奔流不息的长江,从青藏高原出发,历经万水千山抵达东海,不仅哺育了沿江两岸人民,更拉近了南京与西宁的时空距离,地缘相近、山海相连、人缘相亲。
跨越千里、山海情深。时间的车轮携两座古城来到2017年,南京与西宁实施对口帮扶工作,“双宁”携手奋进、长期合作,聚焦扶贫、真抓实干。2017年起,南京先后选派干部人才182人次赴西宁,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近3.3亿元,组织实施帮扶项目71个。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安排,助力西宁大通、湟源、湟中三县(区)3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西宁发展注入“南京力量”
东西部扶贫协作,让南京与西宁凝聚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如何把扶贫资金花在刀刃上,是南京与西宁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湟中区甘河工业园内,总投资100多亿元的中复神鹰碳纤维工厂正在加紧建设。南京援派干部,挂职湟中区委常委、副区长的刘海滨介绍,“这个大项目的引进首先是树立环保优先的理念,严格环保测评,坚决拒绝污染企业落户引进到青藏高原”。
在帮扶项目推进过程中,南京结合西宁自然资源禀赋,加大乡村道路、乡村卫生室等设施改造的同时,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援建打造的大通县边麻沟村、湟源县小高陵村先后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大通县东至沟村则入选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特色村庄”,直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兴旺。
一笔笔帮扶资金精准投入,确保帮扶一个、带活一片、引领一方。2017年,投入3800万元,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产业园建设等项目14个;2018年,投入6462万元,组织实施村级卫生室建设等项目18个;2019年,投入1亿元,实施民族手工艺品产业等项目16个;2020年,投入1.26亿元,发展智能化养猪、青绣手工艺、中藏药材产业园等项目23个……目前,这些产业项目正在持续升级,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带来技术也带来希望
湟源县大华镇新胜村,坐落在一片大山洼之中,海拔30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只有2.9℃。“全村170户人家,有22户贫困户。从前村里只有一条石子路通往外界。天太冷种不出蔬菜,冬天大雪封山,几乎看不到绿。”回忆起当年的景象,村里的老人感慨地说。
变化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8月,村里来了3名陌生人,在对土质、光照、环境等因素进行一番详细考察后,来自南京的3名农技师肯定地说,“我们可以让村里人过年就吃上新鲜蔬菜!”2个月后,由南京扶贫资金援建的10栋、占地20亩的温室大棚立在了村前空地上,种上了黄瓜、茄子、青椒、西红柿等蔬菜,甚至还有南京六合特有的香芹。
蔬菜有了,村民还想种些水果。3名农技师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从山东以每株8元钱的价格,引进了500棵火龙果苗。目前,这500株热带水果已全部成活。“我们在村里选择有文化、头脑灵活的村民,把农业技术都传给了他们。我保证,一年后他们就能吃上自己种的火龙果。”其中一位农技师潘家阳说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西宁,拥有青藏高原最好的光热资源,但全年无霜期较短、冰冻期较长,限制了农作物种植。南京帮扶干部人才把强烈的责任心带上了高原,源源不断输入资金、技术,帮助湟中、湟源等地先后建立38座新型智能大棚,成功将火龙果、西红柿、秋葵引入海拔3000米高原,将原有产量提高30%。这些智能大棚,每座年收益可达2万元,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支柱。
用担当见证“双宁情深”
“既然选择不远千里来到这儿,不把工作做好真是此生有憾!”这是南京市对口帮扶青海省西宁市工作组组长贺永顺对工作组成员说过的一句话。
挂职大通县的黄海泉,由于整日奔忙加上高原反应、水质硬,导致牙龈供血不足,一年多时间已有5颗牙齿松动脱落。挂职干部徐永洪的妻子去西宁看望他,呆了40天,他愣是挤不出时间陪妻子出去逛逛。同样在西宁挂职的倪益松,直到妻子临盆,才匆匆往家赶,飞机落地后得知孩子已经出生了。
还有高级农艺师金必忠,2018年,51岁的他主动请缨担任南京对口帮扶西宁支农专家领队,前往大通助力脱贫攻坚。在那里,他下地采取土样,分析耕地成分,传授农业技术,非洲猪瘟疫情突发期间,更是24小时执勤,获得了当地群众的由衷赞扬。
按照“南京所能、西宁所需”原则,南京深入实施“人才共享”计划,先后选派173人次专业技术骨干赴西宁开展支医、支教、支农工作,同时,组织西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赴南京锻炼提升。目前,两市已累计互派300多名干部人才挂职交流,为西宁1600余名人才提供专业培训。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背景下,南京对口帮扶干部人才牢记初心、虽远不怠,“双宁”携手必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南京市对口帮扶青海省西宁市工作组组长,西宁市政府副秘书长贺永顺: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十四五”开局之际,进一步加强两地各领域全面合作,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西宁新局面。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双重战略叠加优势,加快打造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相结合的产业结构链,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双宁”携手合作将越走越多,风光将越走越美,前景将越走越好。〕
南报融媒体记者 马金 通讯员 孙宇欣 杨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