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取到了长足进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的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创新产出也逐年攀升。全国人大代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银燕认为,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创新主体之间协作程度不高、产学研用多元创新主体缺乏内生性合作动力以及协同效果不佳等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他建议,建立健全针对科技创新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率。
银燕认为,目前发改、科技、农业、工信、商务等部门均有专项的科技资金和对应的科技管理职责,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分散、科技创新投入客体协同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过程衔接不畅,这与科技创新本质上的系统性要求难以兼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的分类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技资金投入的专业化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三类研究难以融合的问题。研究衔接空白地带的科技创新断档、重大科技成果缺乏系统集成等正是当前这一模式带来的主要弊端。
银燕建议,推进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的建设。“于研究机构而言,需要在教学方面搭建更多基于通识素养的教育平台,从人才培养层面普及创新教育,为社会培育更多具备通识素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提供人才基础。于产业部门而言,则需要通过深度参与研究机构的教学科研,将市场一线、产业前沿需求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有机融合,通过跨界融合,让各类主体都能够发挥创新作用,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他还建议,要规范科技创新要素交易制度,实现技术、资金、人才有机融合,实现创新体系多元要素流动。
银燕认为,应区分研究领域产品属性,对于基础研究、战略性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公共基础设施研究以及商业领域的共性技术攻关研究,由于研究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高,需要通过政府科技资金的引导投入,解决科技创新的外部性问题。对于私人物品属性的技术创新,则需要激励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风险承担主体以及受益主体。针对初创企业经营规模小、资产不足、抵押品有限、信用度不高等问题,应充分利用技术信贷机制,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吸引风险投资基金与社会资本,促进科技投入的多层次资本生态形成。
南报融媒体记者 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