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 陈媛媛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作为春节的“送客戏”,是压轴的收尾节庆。中国百姓秉承圆满、有始有终的观念,历来重视正月十五这个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从“娱神”走向“娱人”
元宵节,在经过宋元明清的丰富之后,最终形成了今天元宵节的基本形态。
在我国古代,“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者也”,“市,买卖所之也。”“贸、贾,市也”。“城”是四面围墙,需要据守和防卫的城池,“市”指交易和买卖之地。因此有城不一定有市,市场也不一定在墙垣之内。随着城的发展壮大或市的变化,才逐渐开始有人口较为集中,周围地区是重要的交通、政治、军事中心,但城市的发展处于封闭状态,其内部结构是实行坊、市分开管理制度。因此在汉代,元宵节的参与者是少数的统治阶级或者特殊人群,其起源具有“娱神”性。
隋唐时期,尤其是“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政治稳定,长安人口百万,“大城市”模型开始萌芽,虽依旧实行坊市分开管理模式,但是市较为发达,经济繁荣。加上统治者的钟爱和提倡,唐代元宵节呈现一番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的景象。唐代诗人苏味道将这一热闹场景记载下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玄宗下诏“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元宵节自此成为“法定节假日”,元宵节燃灯也成为后世特定的民俗活动。元宵节也不再单纯是少数人的祭祀活动,而是成为民众的观赏游玩节日。
宋代商业经济极大繁荣,都城开封、临安既是政治中心,又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城中坊市合一的现象普遍出现,城市迅速发展,此外建康(今南京)、鄂州(今武昌)、苏州、扬州、镇江、广州等,都是商业发达、坊市合一的大都会。元宵节因此更加繁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可参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写道:“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岁时杂记》载:“灯夕,外郡唯杭苏温华侈尤甚。自非贫人,家家设灯……”在此佳节,“万家游赏上春台”,男子“花边把酒,歌舞醉元宵”,女子“纤手同携……千门笑语”,儿童穿梭灯火间嬉戏玩耍,在这节日的狂欢中,歌舞升平,民众浓烈的生活之气和生命意识扑面而来,元宵节从“娱神”走向“娱人”。元宵节的繁荣也为城市带来相关产业的发达:灯彩制作、杂耍戏耍、饮食、诗词歌赋……
元宵节庆的文化意义
元宵节的繁荣为城市带来相关产业的兴盛:灯彩制作、杂耍戏耍、饮食……《岁时杂记》载:“自非贫人,家家设灯,有极精丽者。浙西大率以琉璃灯为主,苏州卖药朱家灯烛之盛,号天下第一。”周密《武林旧事》元夕条一记载:“灯之品极多,每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称。”灯艺制作原材料用上先进的琉璃,并且出现佼佼者带动行业兴盛。
元宵节庆为城市积淀文化韵味。在观灯赏灯过程中,“般百戏,灯棚如履”,多种民间文艺在灯棚下兴起。《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人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深语,戏弄行人”的“藏头隐语”,指的就是“灯谜”。仅宋词之中,以元宵节为题材的数量就达300多首,写过元宵词的有136人。透过这些元宵词,人们能看到宋朝活的画卷,也能体会到词人的喜怒悲欢。
元宵节以其独特的节日“狂欢气质”,通过诙谐方式表达以本我为中心的生命诉求。百姓在“不夜城”里以点灯、赏灯为名,戴上面具,颠覆日常的男女之防、贵贱之分、院墙之隔,逾越日常生活的“礼”与“理”,这是多么痛快和放肆的娱乐!
当代南京城里的元宵节
南京城的夫子庙,日常装饰都会有元宵节的元素:店家门口挂个小灯笼,吆喝售卖一碗汤圆,夜夜有灯火……它似乎一年四季都在为元宵节做准备。
作为赏灯胜地,夫子庙名副其实,不但在元宵节前后有专业的灯彩展,一展就是一个月,“秦淮灯火甲天下”!秦淮灯会如今已经点亮34年,年年人流如潮,车水马龙。除此之外,元宵节前后的老门东灯展、白鹭洲灯展,加入现代多媒体技术,经过专业团队设计,成为全世界人民的网红打卡地。当老城墙遇见了灯光秀,同一地点“上元灯彩图”,人潮更热闹,不输宋明清。
秦淮灯彩艺人在夫子庙有自己的工作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常常带着一盏小小的花灯,登上国际各种展览和舞台。
过节好好吃,是一件神圣和重要的事,元宵节可不能例外。北方汤圆,南方叫元宵。有馅儿的有各种馅儿,那没馅儿的酒酿元宵,一定是南京元宵节的标配,就算不去夫子庙,不是元宵节,也想隔三差五来一碗。元宵别说馅儿了,皮都五颜六色,大米做的、小米做的、紫薯做的……论烹饪方式,煎炸煮蒸都可以试试。
很多人都说年味淡了,走进南京城的夫子庙,那才叫过年。如今不在灯展期走进夫子庙,也总觉得那里是灯会。本以为因为那里一年四季有灯彩艺人驻守,细想想,应该是我的心里,夫子庙,和这座城市,在帮我们驻守元宵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