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风雅秦淮‧文脉丨明朝新春年俗,这样影响南京人

2021-02-05 08:52:2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明朝新春年俗,这样影响南京人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喜庆的传统佳节,也是最能体现炎黄子孙精神气质与文化认同的盛大节日。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灿烂悠久的春节礼俗文化,留下了珍贵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十朝都会的文化积淀和五方杂处的人口历史,造就了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就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南京过春节有自己的传统与时尚,千百年来,年俗习惯代代相传,到了明代,出现了贴春联、投名刺、焚纸马、走百病等习俗,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社会风尚。有些习俗流传至今,对南京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前,明孝陵博物馆举办了《朱叭叭过大年——新春民俗文化展》展览,集明代南京年俗大观于一堂。

《南都繁会图》卷(局部),明,全卷纵44厘米、横350厘米,图卷描绘明中期南京城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明初南京推广贴春联,逐渐影响全国

每到新年,家家户户装饰门户,是南京人家的过年风俗。南京人喜欢选用的迎春门饰主要有春联、雄鸡、红钱(黄钱)、福字、松柏枝、芝麻秸、冬青树叶等。它们作为纳吉迎祥的新岁节物,其本身往往就是民间俗用的祥物,具有特定的岁时象征意义。 

其中,贴春联和南京有着不解之缘。明孝陵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刘江峰说,贴春联的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桃符”。而春联的普遍张贴和推广,则是在明初的都城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则成为这一春节民俗最重要的“推手”,他不仅要求南京人家在新年家家贴春联,且亲自出宫观赏,甚至亲手为大臣们写春联。因当时写春联的纸张选用朱砂染红,故春联在南京素有“万年红”的吉祥名称,用以象征千家万户的兴旺发达和大明江山的世代永存。陈云瞻《簪云楼杂记》中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后来,贴春联的民俗慢慢传遍全国,至今仍是城乡民宅门户装饰的有效手段,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春联的文句大多是讲求对仗的诗的语言,蕴含着历史典故和人文情怀。南京在春联的应用方面为全国开了风气之先,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古城南京所特有的崇文尚雅的优良传统。如今,贴春联的风俗更是被发扬光大。 

“一百年岁月流金,大业有成,射斗龙光腾古国;九万里河山聚宝,中华无恙,冲天牛气数今朝!”1月30日,2021年第六季“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揭联仪式举办,长十五米、宽两米的大红春联在中华门上露出“真容”,给南京城增添了喜庆和祥和的韵味。随后,中山门、玄武门、解放门、太平门、标营门、武定门、集庆门、清凉门、仪凤门、挹江门、神策门等南京城门也陆续揭联。不少市民前往城门赏春联、寻年味。 

从2016年到2021年,“城门挂春联,南京开门红”活动连续六年举办,成为南京主要春节文化活动之一,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开年文化盛事,早已凝聚成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远播海内外。 

明代拜年之风盛行,还会互投“贺卡”

拜年的习俗在我国自汉代形成一直受到民间的重视,到了明代则更加盛行。明代还有不登门,投名刺的拜年形式。刘江峰说,“名刺”相当于今日的名片和贺卡,它从门缝投入人家,以向被投者表示恭贺。明代文徵明的《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到了当今社会,拜年习俗依旧是春节的重要一环。在南京,给长辈、师长拜年要带四件礼品,以取“事事如意”。拜年的礼品以糕点、果品、糖、板鸭等为多,女婿给岳母的年礼必有桂圆、蜜枣之类。拜年者上门,主家要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茶盒招待客人。茶盒一般是较精致的漆盒,该盒分层分格,放置糕点、花生、瓜子、糖果之类,另有带糖霜的柿饼和大福橘,称作“百事大吉”。 

南京人家给上门来的小孩除了花生、糖果,还有一样特色食品——“欢喜团”。所谓“欢喜团”,就是用炒米和饴糖粘压成球状的香甜食品。据说,欢喜团源于三国时期,与刘备来东吴招亲的传说有关。小孩跟大人外出拜年往往收获多多,有首南京童谣唱道:“拜年拜年,好话在前;洋糖一包,十三两五钱;头一磕,有吃有喝;手一伸,瓜子花生;脚一翘,橘子香蕉;要走要走,欢喜团到手;多谢多谢,明年再会。” 

在岁月的变迁中,四样年礼也有了新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父母过年带着我们给长辈拜年,基本上都会准备白糖、桂圆、蜜枣、条糕这四样,寓意‘甜甜蜜蜜、事事如意’。后来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高油高糖的食物慢慢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保健食品、进口水果等。”“80后”南京市民丘毅告诉记者。

朱元璋一手打造“加长版”元宵灯会

“秦淮灯彩甲天下”。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的民俗文化活动,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考证,南京秦淮灯会起源于三国时期,东晋出现灯彩文献,南朝出现元宵灯会,明代进入鼎盛时期。在历史的长河里,1700多“岁”的秦淮灯会,浸润了六朝古都的风华和气质。朱元璋等南京历史上的诸多名人,均和秦淮灯会有着不解之缘。《南都繁会图》等传世名篇里,也可以看到秦淮灯会的身影。 

“南京的放灯日期在明代形成定制。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盛事。”明孝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朱元璋曾颁下圣旨,把民间习俗正月十三上灯改为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八落灯,灯节的时间被延长到十天,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由此诞生。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描写了当时的盛况:“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十余日。” 

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则一手打造了“鳌山灯会”,堪称明朝春晚。当时,鳌山灯会由朝廷举办,就在宫城承天门外(今明故宫午朝门以南御道街上),盛况空前。尤其是“鳌山万岁灯”,以数千种几万盏灯彩叠为山形,熠熠生辉,灿若繁星。描绘明后期十里秦淮两岸繁华街景的《南都繁会图》中,就有元宵节南京人上街观看鳌山灯会等热闹场面。 

如今的秦淮灯会,已经从南京走向了全国、全世界。2019年,CNN中国区商务副总监Joseph,带着摄影团队造访南京,为秦淮灯彩拍摄短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推送,短短一个月就在海外媒体上刷爆了“100万+”的访问纪录。 

秦淮灯彩也从传统的荷花灯、兔子灯等,不断创新求变。2019年11月,在荷兰埃因霍温国际灯光艺术节上,大放异彩的69朵“向日葵花灯”,根据梵高经典名画设计,用秦淮花灯形式展现,就是由秦淮灯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携手梵高后裔、国际知名设计师雨果,共同“培育”的。“小小一盏花灯,承载南京的历史文脉,也照亮了南京国际文化交流的道路。这些年,我去过全球52个国家宣传推广,向世界讲好南京故事。”顾业亮说。

明末“走百病上城头”,今天依然流行

“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是南京独特的传统民俗,自明代形成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在明、清时期尤其盛行。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依然深受市民喜爱。 

明孝陵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到了元宵节期间,妇女们为避灾求福,联袂行游街市,说是如此一走,就可以消除百病,故而也称为“游百病”、“散百病”、“除百病”。近年来,每到正月十六,在南京中华门上仍能见到络绎不绝的登城人群。登城墙赏灯会,作为一种吉祥寓意的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 

去年3月13日重启的2020南京城墙灯会,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登上中华门城头,祈福平安康健。爬城头,追求的是平安健康的祈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少市民表示,“正月十六没能爬城头,有点遗憾。城墙灯会一重启,我们就来登城头,补上这个心愿。” 

“此习俗来源于明末清初,旧时男女老少都爬城头,对老年人来说象征着祛百病,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步步高升’。如今,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育健身越来越重视,这个习俗又红火起来。”著名作家、南京地方史专家薛冰说,这也是南京比较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现在很多城市没有城墙了,而我们南京城墙保护得比较好。过了元宵节,天气也比较暖和了,大家出来走一走,祝愿国泰民安、身体健康。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个传统节日也是喜爱的。

2021年2月2日,南京台城段的城墙上出现了一百多个大小不一、书体不同、红彤彤的“福”字,最大的“福”字有一米多。

焚纸马、抖空竹等风俗,从明朝一直流传至今

除此之外,焚纸马、抖空竹也是明朝时南京城比较流行的新春风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明孝陵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南京人家旧有元旦在子初时分于中堂祭祀天地神的风俗,往往用茶水、发糕为供品,并于檐下焚纸马、放爆竹。纸马自唐代在我国出现以来,伴随着宗教民俗而广为流传,成为各地民间活动中最常见的俗信物品。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深厚的六朝古都,纸马的印制和应用曾十分兴盛。在明代形成的金陵派版画盛极一时,金陵刻书曾雄踞全国之首。它们的图像与技法及当时极盛的套版印刷技术都影响了南京纸马的刻印,并使南京纸马的雕版艺术达到了他处颇难企及的高度。南京纸马在明初被戍边的移民带到了云南,成为云南纸马的主要源头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抖空竹是春节时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的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有600年。

南报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

作者: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