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溧水奏响控源截污活水美景“四部曲”

2021-02-02 07:17:54|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溧水奏响控源截污活水美景“四部曲”——

昔日臭水沟 今成风光带

近日的一天中午12点多,溧水区护城河两岸不断有人出来散步。张一妹和张小玲姐妹俩漫步在绿道上,边走边聊。河边健身赏景,是当地绝大多数居民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刻。

溧水位于秦淮源头,水系发达,城区6条河道从南向北贯穿主城。近年来,溧水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近3年累计治水兴水投入50多亿元。原来散发臭味的河道变成城市舒适的共享空间,无论晨昏或午后,前来休闲锻炼的居民络绎不绝,潺潺流水、花草绿树,构成城市美好生活的生动画面。

引水入城,秦淮源头活水来

溧水秦淮源头灯会元旦亮灯,夜幕降临,数十组彩灯沿护城河、南门河而布,璀璨花灯照映在碧水中,摇曳生姿;白天来到河边,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流水盈盈,景色如画,清新怡人。

69岁的汤树荣家住护城河旁的万辰广场,他喜欢在早餐后到河边散步半小时。“以前可没这么美。”汤树荣清晰地记得,5年前,他刚买下这处新房时,旁边的护城河还是条臭水沟,“水浅河窄,夏天一下雨,水就漫到岸上流进小区,还有臭味。我和老伴宁愿住在乡下,也不愿住到这里来。”

溧水因水而名,水环境问题却时时刺痛着城市“神经”。对此,近年来溧水积极践行“两山”理论,铁腕治水,奏响控源、截污、活水、美景“四部曲”,一方面推进水务一体化,通过主城污水管网全覆盖,实现控源截污,另一方面新建清水通道,从南部石臼湖引水入城,让城里的水活起来。

清水通道全长28公里,石臼湖水经过两级泵站,沿通道一路往北,汇集从中山水库来的秦淮河源头水后,源源不断引入城区主河道。清水入城后继续往北,过天生桥河后再往南回流石臼湖,或继续往北进入秦淮河。

城区河道同步进行清淤、拓宽,打通所有水系,形成流水循环系统,通过新建调控节制闸、橡胶坝等,提高了城区河道防洪、调水功能,实现河道水位平衡、畅流活水,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据悉,每天有16万立方米石臼湖水注入溧水主城河道,实现一泓清水绕城郭。

如今,汤树荣自豪地说:“晚上站在阳台上,看着璀璨灯光下的河流和城市,真是一种享受!”

河畅岸绿,昔日臭水沟变城市风光带

汤树荣沿河散步时,每天都有不少年轻人同行,蒋健纹就是其中之一。今年23岁的蒋健纹去年从南京财经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选择回家乡工作,现在她是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地点和家均位于护城河畔。每天早上8点,她都会从家出发,沿河边绿道步行上班。“开车只要十来分钟,但河道沿途花草树木繁盛,景色太美,我宁愿提前半小时步行上班。”蒋健纹笑着说,步行上班既锻炼身体,又可以欣赏美景。

美景是溧水治水兴水“四部曲”中关键的一步。为了让市民有更好的滨水体验,溧水坚持一河一景构建滨水绿地风光带,在河道两旁种植了多种亲水植物,沿河打造亲水空间、休闲空间、运动空间、文旅空间等滨水健康体系,同步对河道两岸进行绿化、亮化,并结合河道水域的重要节点,共建成秦淮源公园等14个水景中央城市公园。

蒋健纹步行上班的路线是沿护城河到中山河这一段,全程近4公里。“河道两岸曲径通幽,绿意葱茏,行走其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蒋健纹在上班路上喜欢拍美丽花草,大半年来,她的手机里存满了从夏天到冬天的各色美景,“每个季节景色都不一样,赏心悦目。”

因水而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河道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做活“水文章”,溧水整治了上千家低端落后、小散乱污企业,建立起1118个排口的“身份证”,实现了水务设施一张图。2019年10月,溧水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全域Ⅲ类水。

因水而兴,蝶变后的护城河成为溧水的市民客厅。2018年以来,以护城河为轴展开的溧水秦淮源头灯会连续举办四届,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赏灯。今年1月以来,蒋健纹已接待两三拨前来溧水观灯的同学。她说,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带动了溧水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离她家约1公里处,原来的河滩处,新打造的永寿坊历史文化街区,在今年灯会期间正式亮相。

从治水到兴水,是溧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2018年,首届健康中国发展大会在溧水举行,溧水成为全省唯一“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探索“健康中国”样本。在“健康溧水”建设过程中,当地闯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健康之路,绿色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百强区第18位。

一泓碧水,让这座城市充满灵动和活力,更映照出了溧水居民越来越好的小康好生活。

【记者手记】

护好小康美丽底色

在溧水这片因水而美、人水相亲的土地上,大小河湖纵横交织成网。经过持续多年治水兴水,遍布城乡的520多公里河道、79座小型水库和近4万座大小塘坝经整治后,成为溧水一张美丽的生态名片,构筑起当地的美丽底色和发展根基。

以水为媒,健康为基,溧水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溧水持续治水的生态文明实践,不仅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更铺就了当地高质量小康的最美底色。

南报融媒体记者 胡英华 通讯员 王旭峰

作者: 胡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