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从小小的街巷里,人们获得对整个城市感性的认识。南京有着近2500年的建城史,老城区每一条街名几乎都有历史的渊源,每一个墙根几乎都有美丽的传说,每一处院落几乎都有动人的故事。
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藏着几辈人的记忆,藏着我们儿时的欢声笑语,承载着一座城市最为细腻、广阔而深厚的文化。
石头记栏目推出《繁华深处的街巷》系列报道,打捞历史的碎片,一探街巷的时光变迁。
现代人出门,离不开手机。600年前的明朝人,出门头上不可不戴网巾,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而作为明朝时尚“刚需”的网巾,主要出自南京的一条街道。
彼时,明朝的时尚达人,在此挑选心仪的网巾。如今,短短几百米的街道,繁华依旧,道路两侧的金盛百货,好似“线下淘宝”,鳞次栉比的网红店,更是南京美食拼图中的打卡胜地。
小小网巾,明朝的时尚输出
据南京地名专家薛光介绍,网巾市,位于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南起长江路,北至观音阁。明朝时是销售发网的市场,故得名。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曾狠抓服饰问题,全国官民按各自身份,必须要穿“指定款”,戴错一件首饰都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作为明朝时尚标志的网巾,则被朱元璋下旨,在全国推行。
《金陵琐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时在今网巾市西面有一座神乐观。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巡视到神乐观前,见一道士正在专心编结一种他从未见过的网。这种网与渔网不同,很小,而且颜色、花样非常多。这种美丽的“小网”引起了皇帝的好奇心,便问道:“此物有何用?”道士回答说:“这叫网巾,用处很大,把它裹头上,任风吹雨打头发不乱。”朱元璋拿起一件网巾,罩在头上,效果还真不错,侍从们都说,皇帝戴上这种网巾后,看上去非常精神。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道:“用此网巾,万发皆齐矣。”第二天,朱元璋就下旨命道士为道官,专门负责织造网巾,并以该道士所织网巾为样板,向全国推行,并且规定不分男女,一律都要以网巾罩头。于是,神乐观前这条原本不见经传的街道就成了经营网巾的专业市场。各种色彩、规格的网巾摆满了街道两旁,市场繁荣兴旺,每天来此选购网巾的人们摩肩接踵。民间就将此地称为网巾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如今。
受明代冠服制度的影响,当时,东亚其他地方也使用网巾。因此,我们如今在韩剧的古装戏中,也经常能看到网巾。
小小巷子,犹如线下“淘宝”
网上购物,快递到家。已经成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而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在线下的挑挑拣拣,更具“淘宝”的乐趣。位于网巾市与长江路交界口两侧的金盛百货和都市百货馆,从珠宝首饰、喜庆用品、服饰鞋类、文化办公用品、家用照明、餐具家电、零食小吃……应有尽有。因这里的物品价格普遍不太高,受到许多中老年市民的欢迎。
对于一部手机打天下的年轻人来说,收音机、录音机这样的物件早就是老古董了。但是一些老年人,依然喜欢在睡前打开广播,听着听着才能安然入梦。田师傅在都市百货馆有一个小小的门面,埋在一堆电线和零件儿中的身体显得有些苍老。和小家电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告诉记者:“这些小家电,我都会修,现在的问题是,许多零件已经不生产了。”
走进网巾市的百货馆里,有种时光穿越的感受,就像一头扎进了热播剧《大江大河2》,杨巡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的大市场,就是这般模样。
其实,网巾市整条街,都有一股子怀旧气息。短短几百米的街巷,除了可以买买买,还有现在挺少见的可以补鞋的皮匠摊子。“一双鞋,加固、缝边,15块钱。”周师傅笑道,“几十年了,早上8点到晚上7点半,我都在摊子上。”周师傅的皮匠摊边儿上,还架着一台缝纫机,看上去也有年头儿了,来照顾生意的也都是附近的老邻居。
美食打卡,老南京味觉地标
前有红庙后有新街口,夹在两片美食高地之间的网巾市同样藏匿着不少南京地道美食店,吸引着走街串巷,打卡老南京的味觉地标的人们。
笑云开汤包店,在网巾市开了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因为南京倪妮的一次打卡,成为了南京新晋网红店。
2018年,倪妮来店里拍摄过杂志的写真,老板娘索性就打印出来贴在墙上,也是无声的表达出对自家汤包的自豪。
一套小笼包、烧麦、鸭血粉丝汤,被熟客称为“老三样”。进店后不必细说,只一句“老三样”,老板便心知肚明。
冒着热气的汤包端上了桌、烤得喷香的烧饼出了炉、热腾腾的鸭血粉丝汤喝下了肚……冬日,走在网巾市的街巷,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滑过舌尖,直至心底。
南报融媒体记者 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