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奋力开启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
“南京未来发展蓝图既振奋人心、也凝聚信心”“‘十四五’充满机遇,未来可期”……1月12日,出席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分组审议市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代表们对报告中南京发展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充满期待,大家表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开启新征程,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说成绩:为生活在这个城市自豪
市人大代表乔旭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一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居GDP超万亿元城市前列,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十强,这样的成绩令人振奋。在抗击疫情方面,南京用27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新增”,45天实现93例本土病例治愈“清零”,实现了“病患零死亡、医护零感染”,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是许许多多南京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为生活在这个城市自豪。
市人大代表姚岳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十三五”特别是过去一年,南京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听了报告之后感觉十分振奋。来自通信服务企业的他非常欣喜地看到报告里专门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前景非常广阔,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振奋、感慨、信心,这是我听了报告在脑海中形成的三个关键词。”市人大代表严菲说,报告非常务实,囊括了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城市首位度的提升还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都通过这些数字得到了体现;南京很早就复工复产,积极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为夺取“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立足南京的一名企业负责人,看到报告里提出了今年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感觉更有信心了,我们一定将自身的发展与南京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为“强富美高”新南京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谈机遇: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市人大代表王嵬说,作为一位来自媒体的代表,对报告里提到的数字都不陌生,也更能感受到其中所体现的付出。以创新为例,近年来,南京持续发力创新名城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2020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21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排行榜第4位。这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到赞叹,也从中看到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强大韧性与动力的来源。报告展示了未来深化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创新的美好前景,创新活力的激发必将推动南京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和‘十四五’乃至2035年远景目标都进行了谋划部署。”市人大代表翟广平说,一幅美好南京的发展画面展示了出来。南京聚焦八大产业链创新实施“链长制”,让传统制造业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博士等高尖端人才,也需要中端的职业技术人才,有些企业经常面临焊工招不到的窘境,因此,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推动高质量就业,才能不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大气、水环境质量均位列全省第一,PM2.5平均浓度全省最低,环境空气优良率83.1%……作为一名环保专家,市人大代表王慧深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组环保数据来之不易,靠的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稳扎稳打,与一项项相关治理工作息息相关。报告提出,2021年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展现美丽古都更高颜值。王慧说,南京的长江岸线占全省近1/4,长江大保护责无旁贷。《长江保护法》是目前我国在环保领域的最重要的立法,今年将正式实施,这给南京做好长江大保护提供了机遇。建议南京结合“十四五”规划,尽快出台长江保护条例,承接上位法,统筹设计南京长江流域的保护,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提建议:持续营造良好引才环境
“我关注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创新名城建设方面。”市人大代表凌祥说,展望“十四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南京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的远景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和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基础上,推动更多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创新大平台建设。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议以“紫金山英才计划”为引领,持续营造一个良好的引才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宁,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
市人大代表尚洪波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把南京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来考量,坚持前瞻思考、战略布局,体现了南京高度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报告还对今年工作和“十四五”以及2035远景目标进行了规划,让他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南京科教资源丰富,高校集中,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他将立足于本职工作,致力培养更多人才。他呼吁尽快实施报告中提到的“紫金山英才计划”,通过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留住高层次人才,让南京真正集聚天下英才。
市人大代表王小姗说,她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打赢抗击疫情战役的情况特别关注。疫情防控中,全市56万余名党员干部、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网格员和5万多名医卫人员守卫南京,奋力打赢了这场战役,交出了应对大战大考的优异答卷。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后疫情时代,心理健康发展将非常重要,建议更加关注南京公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对他们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疏导,通过科普宣传,缓解他们的压力。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许琴 江瑜 杨凡 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