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带着百姓期盼,开启崭新征程——市人大代表报到之日说心愿

2021-01-12 07:47:53|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写在前面新年伊始,万象更新。1月11日,带着全市人民的期盼,参加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前往驻地报到。回顾不平凡的2020,展望新的一年,大家满怀信心。今年是开局“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之年,代表们表示,将不负全市人民重托,把百姓心声和建言建议带到大会上去,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共同创造南京发展更加灿烂的辉煌。 

依托科教资源优势

布局更多创新平台

市人大代表 殷鹏

新的一年,我的心愿是希望南京能够坚持创新驱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南京科教资源丰厚,拥有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各高校和研究所。应充分依托这些高校平台和人才资源,积极谋划布局省级、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开展群众性职工创新活动

助力创新名城建设

市人大代表 高云勇

企业是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的主体力量,产业工人队伍是参与和推动创新名城建设的生力军。我建议把群众性职工创新活动纳入企业创新体系,并加大对群众性职工创新活动体系建设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群众性职工创新活动在创新名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把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政策

落实到位

市人大代表 朱志平

我最关注的还是“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南京连续四年出台市委一号文件支持科技创新,有力释放了城市创新蓬勃活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南京在继续加大优惠、扶持力度之外,能够出台相应的保障举措,让一项项促进科技发展、创业创新的政策举措真正落实到位。 

编制南京大屠杀历史片区

全域性保护利用规划

市人大代表 张建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痛历史是民族伤痛也是世界记忆。保护包括重要遗址遗迹在内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片区,对于传承历史记忆、建设国际和平城市有着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建议将南京大屠杀历史相关遗址遗迹进行系统梳理,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片区进行全域性保护利用规划,以进一步彰显南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致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城市形象。

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推动产研深度融合

市人大代表 骆敏舟

作为来自新型研发机构的一名代表,我希望南京在创新城市建设中,既要加大研发创新力度,攻关瓶颈问题,也要主动为新技术打造更多的应用场景,为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和研发的深度融合。希望政府可以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让中小企业都能享受到这一福利。 

促进教育公平

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市人大代表 张勇成

我来自教育战线,对南京的教育发展非常关注。“十三五”以来,在全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中南京连续五年在设区市中位列第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令人鼓舞。新一年,我期待南京的教育能在优质均衡上再上一个台阶,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的教育首位度。要逐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让乡村孩子也能享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加快板桥地区

轨道交通配套覆盖

市人大代表 徐立

雨花台区秦淮新河以南片区目前交通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特别是秦淮新河以南存在大量轨道交通盲区,大量居民无法通过轨道实现快速出行。为解决大板桥、岱山、铁心桥地区群众的公交出行问题,同时为即将建设的绿洲保障房片区居民提供交通出行保障,我建议将南京地铁16号线纳入全市“十四五”建设计划,早日开工建设。 

加大对传统中医科研投入

呵护民众健康

市人大代表 朱美华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传统中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已经被作为新冠肺炎治疗的医疗方法进行推广。作为一名医疗领域的人大代表,2021年,我的新年心愿是希望加快推动中医领域一些适宜技术的推广,加大对传统中医相关科研项目支持和投入,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呵护动植物家园

保护老山生态

市人大代表 陈健

近年来,浦口区在老山森林保护、林相改造方面持续投入,老山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显著提升,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增多。下一步,希望相关专业部门对老山的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种群进行常态化、专业性的监测、分析、评估,定期发布权威报告,提出预警和干预措施,共同保护老山生态资源。 

提高农膜回收率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市人大代表 周建明

近几年,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南京的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现在在一些农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仍然存在,影响生态环境。我希望新的一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高对农膜、农药包装等的回收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让南京的天更蓝,河道更清澈。 

本版撰稿 南报融媒体记者 江瑜 许琴 徐宁 钱建芬 朱旖旎

本版摄影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作者:江瑜 许琴 徐宁 钱建芬 朱旖旎 段仁虎 责任编辑:尹淑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