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通江达海,南京长江文化传承中发展

2021-01-08 08:53:01|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学研究》新增长江文化专辑

通江达海,南京长江文化传承中发展

当“南京”不单单指一座城市,而成为一门独立地方学之后,“南京”散发出新的独特魅力。

由南京市社科联(社科院)、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和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的《南京学研究》(第二辑)近日面世。新作中不仅加入了长江文化、南京水系等研究文章,后续还将推出“长江文化专辑”。在新近举行的“南京学”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通过观点碰撞擦出火花,为进一步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和成果出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构建时空框架

新增长江文化专辑 

《南京学研究》以“南京学”纵横谈、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古都历史与景观变迁、历史名人与地域文化、文献档案等六大板块组成,涉及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社会、文化、文献等多个方面。它既向读者展现了南京从古至今的城市变迁、政治发展、文化传承,也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的系列图书。 

“南京”本身是一个城市概念,同时会浮现人们对于南京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记忆和符号,“南京学”是在研究这些记忆和符号的基础之上,构建一个体系,让人们在对符号理解的背后,找到文化的精神和精髓。 

在第二辑的栏目设置中,除延续此前的六大板块之外,新增了“当代南京城市研究”、“‘文学之都’专栏”,“收录的近二十篇文章都经过专家的认真评审,在学术观点、材料或方法上具有独创性或较多新意,代表了目前‘南京学’研究的整体水准,体现了立足南京、研究南京、服务南京的价值取向。”出版方介绍。 

第二辑中,新增了长江文化等内容,首次提出“南京是一座跨越江南江北的城市,而且是我国唯一跨越江南和江北古都”的观点,阐述了南京文化在长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加入了江苏省测绘工程院、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专家、学者所著《时空框架下的南京百年城市水系演变》一文,在构建南京百年水系数据库的同时,借助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南京百年的水系演变特征,探讨水系变化原因。“时空框架的长时间基础数据建设是针对城市开展系列研究的依据和数据支撑,是开展人类社会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环,今后也会进一步加强时空框架建设。”该文作者表示。 

南京出版社社长卢海鸣告诉记者,从2021年开始,南京将开设“南京学”讲坛,而《南京学研究》辑刊也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长江文化专辑”。 

通江达海优势

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推向巅峰 

在“南京学”论坛上,与会专家立足于各自领域,从学术视野、内容框架、研究方法、资料挖掘等多个方面,围绕“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进行了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南京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南京学”研究,不能脱离长江文化的广阔舞台。 

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看来,南京的文化基因是长江文化。“从6000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北阴阳营文化、薛城文化,到青铜时代的湖熟文化,乃至战国时代的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他们的主体都属于特色鲜明的长江文化,与同时期一样辉煌的黄河文化,形成互补与互动的关系。” 

贺云翱表示,南京是历史上发挥整合凝聚长江流域文化作用的城市,也是推动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互动融汇的城市,“公元3—6世纪的六朝和明代早期,南京作为长江之滨的都城,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推动了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和文化进步。东晋、南朝、明代三个历史时期,南京先后承接了黄河流域的西晋文化,南朝时期与黄河文化交流,明朝早期发挥了统一国家都城的综合性作用。” 

中国四大古都中,唯独南京具有海洋文化因子。秦淮河入江口,越城与石头城之间的夹江,早在六朝时期,已成为名动天下的良港,曾停泊舟船万艘。由此启航的船队,不仅航行于大江,而且“直挂云帆济沧海”。“南京在历史上充分利用通江达海的条件,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同时还是把古代海上丝路推向巅峰的长江城市。”贺云翱说。 

南京地方史专家薛冰曾以此开专题讲座。薛冰表示,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南宣国化”,经历和了解的国家共有一百多个。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专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加强对外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其意义不亚于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据统计,六朝时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批使臣来到建康,除购求佛教和儒家经典外,还聘请中国的学者、工匠、画师去外国。六朝建康与海外的密切交流,证明南京从开始就是一个视野广阔的城市。明代由郑和统领的庞大外交使团,以船舰一二百艘、军士二万余人,组成史无前例的远洋船队,由秦淮河畔始发,七下西洋,远航十余万里,到访三十余国,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件壮举。作为这一壮举决策地、造船地与始发地的南京,遂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 

回应时代要求

城市交流、国际对话成为新议题 

无论是“南京学”还是“长江文化”,作为研究基础工作,相关资料档案的整理和出版,成为重中之重。 

专家建议,从加强系统性研究、深入性研究、创新性研究和普及性研究四个方面,深化对长江文化内涵外延、表现形式、发展脉络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长江流域文化遗产和生态文明的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档案在推动长江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从存量档案中深度挖掘与长江文化紧密相连,与南京文化息息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源,为众多的专家学者研究南京、研究长江提供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史料。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可以继续挖掘,汇编成果。”南京市档案馆档案资源开发处处长夏蓓表示。 

档案的挖掘与保护,是文化研究传承最原始的基础数据集,需要不断发掘,精心保护。“对档案的整理与研究过程以及成果本身就成为文化载体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南京市档案馆一级调研员张军说。 

与会专家认为,站在长江文化的高度上研究“南京学”,有利于加强不同地方学之间的交流互鉴,在研究中加强地域的联系与交流,为进一步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和成果出版提供有益的借鉴。 

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表示,南京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融,长江文化和海洋文化交汇,长江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但到底如何交汇交流,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长江文化进一步打开了地域的界限,聚焦如何发挥沿江都市线路上文化的协同性,更好地服务于沿江经济的创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回应,如何在城市交流、国际对话中,将南京文化、中国长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体文明体对话交流,扩大影响力,成为新议题。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作者:王婕妤 责任编辑:吴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