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河再现清水绿岸,幕燕“化工区”蝶变滨江风光带
“生态画笔”勾勒绿色画卷
11月3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十三五”成就看南京系列发布会第三场,主题聚焦“生态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和市水务局等部门通报了“十三五”期间南京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成绩和做法。
11月4日,记者跟随采访团用一整天时间,实地探访了鱼嘴滨江湿地公园、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东瓜圃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幕燕片区化工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成果,感受美丽古都绿色发展的“蝶变”。
地点1 鱼嘴湿地公园
往日油库变身滨江“网红景点”
又是一年深秋时节,鱼嘴滨江湿地公园里红白相间的灯塔、随风起伏的芦苇、不时探出小脑袋的江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洒落江面的阵阵暖阳,更是为这个“网红打卡地”增添了独特风情 。
鱼嘴湿地公园处于河西新城的西南端,因长江、夹江、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冲刷出来的滩涂俯瞰犹如鱼的嘴巴而得名。公园以湿地为主,汇聚了观赏大江风貌、科考江豚踪迹、体验生态湿地等主题功能。
“这里曾经是一座清江油库,当时江滩油污遍地、杂乱无章。”河西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生态发展处处长曹航南告诉记者,经过改造,焕然一新。
据悉,鱼嘴湿地公园原址为沿江防护堤、采砂场、油库,是沿江工业的遗迹,修复过程中,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把货运码头、修造船厂等向港区和产业集中区转移。建设前,管委会对湿地区的原生植物进行了测绘统计工作,根据坐标精细设计了游览栈道的路径,确保没有砍掉一棵原生大树。
在建设过程中,尽量减小建设对湿地的影响,原生植物、地形标高、水流方向等基本没有进行改造。在植物栽植方面,充分保持湿地原有的自然物种,只引入了少量观赏性沉水、挺水植物和鸟噬植物。
地点2 金川河东瓜圃桥段
昔日臭水沟开启“美颜模式”
“原来这里不能叫河,只能叫臭水沟,居民路过这儿都是捂着口鼻走的。”在金川河东瓜圃桥段居住了近20年的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居民王秋香告诉记者,经过两次整改后,金川河东瓜圃桥河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每天前来晨练、遛鸟、吹萨克斯、打太极的居民络绎不绝。
金川河在鼓楼区一共有13条支流,其中主干河道分为内、外金川,东瓜圃桥河段正位于内金川河主流与老主流的分界处。2016年,鼓楼区进行了金川河流域的黑臭河道整治,2018年,又进行了金川河流域的水环境提升工程,具体内容是清淤疏浚、控源截污、水位优化控制、生态修复等。经过两轮整治后,整条河道的水质已全部达到V类水的水平。
“为了保证老主流过水流量,同时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示范段,我们在东瓜圃桥上游新建了一座气盾坝。”鼓楼区水务局水务管理科科长栾澔向记者介绍,这两道造型酷似“小瀑布”的气盾坝,既控制水位,又打造出别具特色的景观小品。河中种植了大面积的沉水和挺水植物,形成一片“水下森林”。河道两旁,铜钱草、旱伞草、菖蒲层层叠叠,赏心悦目。
据了解,内金川河主流(东瓜圃桥至金川河泵站前池段)和里圩河利用新建气盾坝优化控制水位,已初步实现清水浅流,为河道生态的进一步恢复创造了条件。“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全力推动区域水务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栾澔说。
地点3 幕燕片区
“化工集中区”变郊野休闲公园
在老南京人的印象里,幕燕片区曾是城北“化工集中区”。如今,老化工园区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8.5公里长江岸线全部整治为生活型示范段,幕燕滨江风光带、燕子矶滨江公园先后建成并开放,也成市民“打卡地”。“现在我和家人经常来公园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真是换了一个活儿法。”市民张志强说。
“2010年,栖霞区启动化工企业整治行动,向污染亮剑、补民生短板,做好‘产业、生态、民生’三篇文章,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老工业基地转型、旧城更新、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实践道路。”南京市栖霞区委副书记孙爱军向记者介绍,幕燕片区原有化工生产等各类企业404家,年产值约320亿元,曾经是支撑南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税源地。时过境迁,这些企业环保标准不高、生产排放不达标,一度成为全市重污染源。针对这一状况,市委市政府对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停,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引导退城入园。如今,这里完成了所有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彻底杜绝了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10多年来,幕燕沿江地区累计投入资金约45亿元,先后完成110户砂场码头、78家工企单位的关停拆除,恢复植被160万平方米。
“我从1952年就住在这里,整治前,北十里长沟西支水体颜色一天能变五六次,我们都称其为‘五彩河’。”提起幕燕片区北十里长沟西支、中支、东支3条入江河道曾经的面貌,张志强不由得摇了摇头。记者了解到,为改变这种局面,市委市政府2017年起先后投入7亿元,拆除沿河违法建设4.1万平方米,完成154个片区雨污分流工程。2018年,3条河道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水清岸绿、长治久清。
地点4 金陵石化
绿色发展使命彰显企业担当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下简称“金陵石化”)属于典型的“沿江城市型炼化企业”,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长久以来始终坚持以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统领全局,严格履行社会责任。
“在环境保护方面,公司始终秉持‘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战略,始终追求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先想一步、先干一步、领先一步’。”金陵石化安全环保部副经理曾波告诉记者,公司近年来累计投入29.1亿元,实施了80余项环保治理和提标改造项目。
在减少废气排放方面,金陵石化投资了5.8亿元实施热电锅炉烟气脱硫脱硝、一炉一塔脱硫改造和锅炉超洁净排放改造。尤其是2017年以来实施的热电锅炉超洁净排放改造项目效果非常理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烟尘排放浓度均远低于国家超洁净排放限值,仅为限值的28%、45%、36%,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作为企业来说,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曾波说,作为南京的沿江城市型炼化工厂,一方面,公司要给市民提供清洁的能源,尽量让大家在使用柴油、汽油的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将污染物从成品油中抽出来后,公司也会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绿色发展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地点5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
“生态眼”监控市民饮用水
“长江经过南京这个有85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水质没有下降还有所提升,充分体现了南京长江大保护的担当。” 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副主任李爱民向记者介绍,长江是南京饮用水主要来源,目前,共设有6个饮用水源地,日供水规模达330万吨,通过生态眼系统对水源地进行实时监测与监控,保证南京市民可以喝上干净放心的饮用水。
南京港是长江下游水路运输的枢纽港,长江南京段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钻石航区,是全球船舶通航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生态眼系统可以对长江南京段航行的船舶进行监管,重点对危化品船进行全过程、全轨迹自动标识、实时监控。还将通过卫星动态解译,把长江岸线、生态修复、江豚保护、滨江建设纳入监控。
此外,生态眼系统还可实时监控园区环境质量状况。通过对区域内环境质量、工业企业排放开展自动监测,实时掌握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对园区企业所有废气排口、污水排口、雨水排口全部实现在线监测。
南京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建设了天地空一体化的长江“生态眼”系统,把“水、气、船、园、岸”五大要素纳入监管,基本实现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可视、可控、可管”。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余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