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浦口解放桥村民跟着“领头雁”走上致富路

2020-04-21 14:52:45|图文来源:南京日报


滕脉林正在栽种茄子苗,作为合作社“大管家”,他每年收入可达7万余元。南报融媒体记者 鲁舒婷摄拎起“菜篮子”滕脉林正在栽种茄子苗,作为合作社“大管家”,他每年收入可达7万余元。南报融媒体记者 鲁舒婷摄拎起“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浦口解放桥村民跟着“领头雁”走上致富路 

清晨,静谧的村庄还在沉睡中,位于浦口区星甸街道的解放桥社区却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们从一排排白色大棚里采摘出新鲜的蔬菜,一筐筐过秤,汽车喇叭声等此起彼伏。几小时后,小陈合作社的精品灯笼椒摆上了河西中央超市的货架;君果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西红柿、包菜送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食堂;大童农业的丝瓜则运到了南京最大的“菜篮子”——众彩物流……

解放桥社区共有5家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依靠果蔬种植,村民们在致富“领头雁”的带领下,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解放桥社区居委会马路对面,便是后马种植专业合作社所在地。下午2点,合作社负责人毛可荣从办公室出来,见到记者一行人,他放慢了脚步,“来,正好跟我一起去看看冬桃,这可是我们合作社的金字招牌。” 

毛可荣是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他的合作社占地面积近200亩,种植了蔬菜、冬桃、梨子、葡萄等果蔬,聘用了近20人作为长期工,还不定期雇一些临时工,解决了很多低收入户的经济来源问题。 

不同于后马合作社长期工和临时工搭配使用,小陈合作社则全部安排了临时工。“我们也是从村民角度考虑。他们都是本地人,自家有农活,所以全部采用临时工,有空就来务工,工资日结。”合作社负责人、回乡创业青年农民谢传华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天用工近20人,每年用工支出达100万余元。 

在解放桥,像毛可荣和谢传华一样的种植大户还有3人,目前,这5人已经成为社区致富“领头雁”。“把资源和人才留在农村,把劳动力和农产品带出农村,这‘一进一出’之间需要桥梁和纽带,他们就是桥梁和纽带。”解放桥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已云表示,这些致富带头人已然成为社区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54岁的滕脉林是解放桥社区村民,是后马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大管家”,基地里的务工人员都喊他“队长”。面对记者,滕脉林很是紧张,尽管戴了帽子,但还是掩盖不住额头上的汗珠,一双沾满泥土的手不停地搓动,采访结束后,他一头扎进大棚,仿佛换了一个人,突然变成了“话痨”,“你看,这个是茄子苗,要按照一定的间距把它种下去,棚内温度太高,马上就要浇水……” 

“我一年365天,每天都在这里,主要进行农事安排。”滕脉林告诉记者,在合作社,每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加上奖金,一年能到手7万余元,“日子可是比以前好多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解放桥社区种植面积达上千亩,共有5家大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之间不仅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在农民致富增收方面更是起到了带头引领作用,每年长期用工40余人,临时用工超1500人次,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相比2016年增加了25%,低收入户收入增幅更是达到了137%,就近打工是他们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陈已云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内绝大部分低收入户都选择在合作社打工,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为了更好地培养致富“领头雁”,社区每年组织两次新型农业技术培训,组织5—6次蔬菜瓜果专业培训,同时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对接用工需求。眼看冬桃越来越畅销,社区进一步开动脑筋,引导农户自己当老板,建大棚,种冬桃。“因为打了时间差,所以冬桃收益非常可观,我们准备引导更多人种植冬桃,巩固脱贫成效。”陈已云介绍,目前,解放桥社区已被列入浦口区江星桥线“菜篮子”工程区域范围,常年保证各类果蔬稳生产、稳供应。 

南报融媒体记者 鲁舒婷

作者:鲁舒婷 责任编辑:朱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