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进宫难”还得靠加大文化供给
适逢“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故宫近来“一票难求”。媒体调查发现,网上有不少黄牛做起了加价代抢故宫门票的生意,还将不对外出售的展览“嘉宾票”炒到了1800元/张。
近年来,600岁的故宫越来越火,客流量居高不下。碰上特展、假期以及下雪等特殊天气,门票更是“秒空”。民众趋之若鹜,黄牛自然不放过商机,线上线下代抢、代购好不热闹。此前,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紫禁城上元之夜”免费门票的价格一度炒到5000元/张。而此番,一些人又盯上了官方送出的展览“嘉宾票”,可谓无孔不入。对于网上衍生的各种“买卖”,故宫方面已提醒游客切勿相信、以免受骗,而这也说明“嘉宾票”等特殊门票的发放、审核应当更严格,不能给转让炒卖、扰乱市场留下空间。
黄牛要严打,但“进宫难”背后的文化供需问题更要好好审视。从《千里江山图》引发“故宫跑”,到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带来“首博热”,再到《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叫好又叫座,可以看出,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文化需求愈发强烈,高雅厚重的东西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成了“香饽饽”。这虽是好事,但时不时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也反映出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眼下各大文博场所的展览虽多,但高品质、有厚度的依然偏少,这一问题不解决,“抱着水缸喊渴”的矛盾就会始终存在。
“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供需两端更好连接,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一方面,传播方式要创新。就拿故宫来说,这些年做APP、搞H5、拍纪录片以及线上办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效果有目共睹。对此,其他单位不妨学习借鉴,打出自身知名度。另一方面,服务方式也要创新。比如进一步增加开放面积与时间,以及在办大展时推出分发号牌、分时段参观等措施,既合理限制人流,又给看展创造相对舒适的环境。时刻保持与时俱进、服务大众的姿态,传统文化才能更多“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于北京这座文化名城来说,文博场馆、文化资源数不胜数,各方更需协力探索、推介更多好去处,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文化需求,这也远比某一个景点被挤爆更有意义。
- 古韵今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芳容初现,唐代文化尽显扬州风情2020.11.10
- 规划引领文化发展 聚力建设美丽古都2020.11.07
- 单霁翔来宁开讲: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20.10.30
- 用文化篝火点亮城市夜空2020.10.28
- 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将迎来四大关键节点2020.10.26
- 故宫屋顶无法落鸟? 专家:以讹传讹的民间传说而已2020.10.21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红色的文化,照亮李巷人的理想2020.10.16
- 民宿上档次还得靠文化2020.10.16
- 中国民乐界的新探索2020.10.14
- 南京一周文化活动来了!有你想去的吗?20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