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路上,每一步都算数
□吴云青
近日,江苏15名科学家捧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作为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该奖并非聚焦项目成果,面向的是科研最关键的“人”。媒体陆续对话了部分获奖者,发现这些科学家走上科技创新之路的缘起虽然不同,但回顾过往,有一个共同点,即科研步步为“赢”,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科研步步为“赢”,首先包括对科学产生兴趣的“第一步”。今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一款由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孙立宁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高效环卫消毒机器人在湖北孝感等地迅速“上岗”,有效打响了智能防疫的“保卫战”。孙立宁教授就是一位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他从事机器人研究已经整整30年,但憧憬的种子早已种下,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看《我们爱科学》,那时候就开始想做机器人,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古今中外,不少科学家都是从小就与科学结缘。创造条件让更多孩子与科学产生交集,就等于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科普工作就是在创造这样的条件,因此,科普事业非常重要。习总书记说过,“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南京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历来重视科学普及对城市创新土壤的培育作用。2019年我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2.7%,蝉联全国省份第一;在南京,这一比例为15.8%,位居全省首位。当然,科普事业永无止境,我们要放眼全球、对标找差,使南京的科普事业发展再上一层楼。
科研步步为“赢”,毫无疑问还体现在漫长的“科研马拉松”中。科学家在出成绩的时候总结经验,多会说一句“科研没有捷径”,这句话不仅意味着数十年“冷板凳”的必要性,也暗含一次次“失败”的价值。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邹小波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以后,他每年都要写一份基金申报书,十几年下来,获得过一些基金项目,也累积了很多没有成功的申报书,“正是这样的锻炼过程,让我的科研思维不再停留在脑袋里,而是在记录、整理中进一步清晰了研究思路和方向。从实际来看,这些失败的项目书的确因为不实用而无用,但它们却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锻炼途径,这种无用正是它的大用之所在。”
只要用心认真走,每一步路都算数,每次“失败”都可以成为朝向成功的一次校准;有些工作和经历看似无用,可能只是受到当时视角的局限,等跳出局限回头再看,终能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科研,人生亦如此。叶圣陶先生打过一个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几千,跑上峨眉金顶看日出,跑到甘肃敦煌看历代的造像跟壁画。在专讲实用的人看来,他们干的完全没有实用,可当他们从金顶下来,打敦煌回转,胸襟开阔了,眼光深远了,虽然还是各做他们的事,却有了新的精神。人生道路千千万,所有的付出跟努力都不会是无用功,“完全没有实用”的事,尚且有“无用之用”,何况其他?
- 多为科研“冷板凳”加点“热”2020.08.04
- 全省人社优秀科研成果发布,快来看看哪些上榜2020.07.24
- 中国农科院发布十大科研进展2020.06.12
- 科研团队发现目前最大的亚洲恐龙足迹2020.06.09
- 科研就应从市场端找诉求2020.06.04
- 一年了,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搞得咋样2020.05.27
- 海底1万米!中国载人深潜将赴科研“无人区”2020.05.25
- 人类为何睡觉?或为修复遭损害DNA2020.05.22
- 搞科研 女科学家不如男科学家?2020.04.14
- 南京博站单位科研成果用于抗疫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