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教育如何转型
“在线教育是一个技术手段,如果不去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在线教育就变成一种竞技化的手段,加剧应试化。”谈及疫情期间火热的在线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这样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各种远程教育、云课堂走进千家万户,“网课打卡”成为一个引发全社会讨论的教育现象。
近日,腾讯教育“问教live”栏目联合21世纪教育研究院,以“后疫情时代教育转型与变革”主题举行在线研讨,专家学者讨论了疫情期间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践需要总结的经验和不足。
杨东平表示,从疫情期间一些教育研究机构的调查来看,全国中小学生对于网络教学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总体较高,影响远程教育的主要因素包括课程设置、学习资源、平台使用、家校支持等。
“一些调查显示,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满意度较低,也就是说尽管我们有那么丰富的网络资源,但是事到临头怎么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怎么来组织自己的学习资源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杨东平说。
谈及网络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杨东平提醒,诸如教学中的互动不足,封闭环境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农村及偏远地区暴露出的数字教育资源不足等等,网络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和研究。
对于网络教育模式的问题,杨东平说,无论是采取直播还是录播的方式,绝大多数的远程学习基本上还是采用“课堂搬家”的模式。
“一些学校把升旗、广播操、眼保健操都照搬到网上,搬到家庭环境当中,显然这是不现实的,网络教育应该有它自己的特点,而不是简单把课堂教学搬到网上。”
杨东平说,要正确认识互联网教育、远程教育它所具有的一种未来性,它不仅仅是一种特殊时期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补充方式,它本身具有很强的未来性。
他分析,互联网所体现的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去中心化、公开共享、公众参与等价值,正是未来教育的属性,需要把这些属性融入到现行教育,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文化来改变现行教育。
“互联网技术为真正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网络教育实践甚至变成用大数据去监视学生打卡学习。”
杨东平说,不能够认为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在线教育技术就是教育的现代化,不能以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来评价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应是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生态的现代化。
“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疫情之后,我们的教育面临一个基本主题,这就是我们需要联接未来教育,要超越应试教育和教育工厂的模式。21世纪进入第三个十年了,我们不能老是陷在应试教育陷井中,必须利用各种可能的契机去突围和改变。”杨东平说。
- 开学没几天,就要放暑假?这些地方给出明确答案2020.05.14
- 吉林市城区比照高风险区提级管控 停运所有客运班线2020.05.13
- 疫情防控中的制度密码 2020.05.13
- 河南启动“农村学校”地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2020.05.12
- 杭州公布“公民同招”实施细则 “承诺录取”不可信2020.05.12
- 求变,方可求进2020.05.12
- 不舍昼夜复工忙 不遗余力稳增长2020.05.12
- 甘肃省将疫情响应级别调整为省级四级应急响应2020.05.11
- 将疫情对“三农”影响降到最低2020.05.11
- 发展云经济更需深耕实体20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