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家发现传粉吸血昆虫演化新证据
南京专家发现传粉吸血昆虫演化新证据
对揭示昆虫植物协同演化意义深远
传粉和吸血昆虫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进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通过对约1亿年前白垩纪缅甸琥珀中昆虫化石的研究,揭示了这类生物长口器的起源,对我们了解历史时期昆虫植物的协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于3月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
“中生代存在着一类特殊的长翅目昆虫——中生蝎蛉,它们具有特化的、明显伸长的口器,被认为是被子植物大辐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传粉者。”据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生硕士研究生赵向东介绍,蝎蛉广泛分布于我国侏罗纪燕辽生物群、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和缅甸琥珀生物群。
赵向东说,在中生蝎蛉总科中,阿纽蝎蛉科是已知第一个具长口器的长翅目昆虫,其口器结构被认为是与跳蚤同源。因此,阿纽蝎蛉科的口器对于我们了解长口器的起源和蚤目的起源很有价值。但已知标本都是基于二维的岩石印痕化石,其口器细节结构仍不清楚,并存有很大争议。
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赵向东通过对白垩纪缅甸琥珀(约1亿年前)中的阿纽蝎蛉科昆虫研究,首次报道了琥珀中阿纽蝎蛉科昆虫(裸子植物传粉昆虫)的三维记录,并基于良好的三维结构,验证了阿纽蝎蛉科昆虫的超长口器解剖学特征和取食机制,为我们了解传粉和吸血昆虫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研究团队发现,阿纽蝎蛉科口器像一个“三叉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个细长的舌,其两侧发育有一对散开的外颚叶。其舌的腹侧有横向凹槽,上面有一个向上开口的食道,作为食物进入咽部的通道;外颚叶的外表面同样有横向的凹槽和硬环,硬环可以控制口器的弯曲程度。
“在进食时,外颚叶会暂时闭合并包裹住舌,形成功能性的虹吸口器。口器有多长?虫体长7-8毫米,口器长3.8毫米,口器和身体长度比例约为1:2。”赵向东表示,该形态学特征表明阿纽蝎蛉科口器为下颚起源,从而否定了下唇起源的假说。
研究团队还对38个化石类群的54个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中生蝎蛉总科为一单系群,其长口器可能起源于二叠纪晚期。
此外,细致的解剖学分析表明,阿纽蝎蛉科和中生蝎蛉总科的口器与跳蚤不同,因此这些蝎蛉都不是蚤目的姊妹群。目前,在缅甸琥珀中已经发现了包括长翅目、脉翅目和双翅目在内的至少5个科的长口器昆虫,进一步表明了白垩纪中期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研究为解释蝎蛉长口器起源、蚤目起源以及白垩纪传粉昆虫演化提供了新见解。
据了解,相关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方艳高级工程师提供了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支持,画师杨定华绘制了二维和三维复原图。
- 专家解读《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2020.03.16
- “疫情应激综合征”怎么造成的?江苏专家分析2020.03.10
- 我市组建规模猪场防疫专家团队 提高疫病防控能力2020.03.10
- 疾控专家与网民互动 响应级别虽调整,防护别松懈2020.03.09
- 南京各大医院门诊量回升 专家建议错峰就诊2020.03.06
- 宠物也会感染新冠病毒?专家:尚缺乏充分的实验证据2020.03.01
- 疫情期间去理发 专家这样建议2020.02.23
- 南京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热议《十项措施》2020.02.23
- 过度消毒严重污染地下水?专家:还不至于2020.02.18
- 专家:已经发现几个明确的新冠肺炎重症预警因素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