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高徒传精艺,免“银两”传非遗 七旬传承人讲灯彩故事
今年78岁的秦淮人陆有文,是秦淮灯彩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七八岁时跟家人学做灯彩,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昨晚,陆有文应邀参与了第34届中国·秦淮灯会亮灯仪式。
七旬传承人讲灯彩故事,为传承打广告——
招高徒传精艺 免“银两”传非遗
陆有文与儿子陆敏探讨灯彩制作。南报融媒体记者 田诗雨摄
南报网讯 今年78岁的秦淮人陆有文,是秦淮灯彩省级非遗传承人。从七八岁时跟家人学做灯彩,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昨晚,陆有文应邀参与了第34届中国·秦淮灯会亮灯仪式。
“灯彩手艺,我们家是祖传的。”前天下午2点多钟,记者来到陆有文的家,他的讲话直奔主题,“我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学做灯彩了。当时品种比较单调,就荷花、兔子、飞机、花篮这四大样。”
“文革”开始后,灯彩被当成“四旧”禁止。改革开放后,民间要求恢复“秦淮灯会”的呼声日高。1986年,秦淮区在民间花灯艺人、相关灯具制作企业的支持下,冲破思想禁锢,举办了改革开放后首届夫子庙元宵花灯晚会,当时也叫“夫子庙灯会”或“金陵灯会”。虽然灯展仅局限在夫子庙核心景区,但其影响很大,观展游客近10万人次。
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春节的灯彩生意突然暗淡下来,制作的灯彩在市场上买不动了。当时,南京日报有位记者拍了一张照,刊登在报纸上,标题叫《打瞌睡的小老板》,反映灯彩市场的状况。
后来,灯彩艺人们首先想到在灯彩形态上创新,开始盯上传统的十二生肖,制作时追求“写实”与“写意”结合,并嵌入许多祝福元素、时代发展的元素;材质上使用上,也多使用新材料,力求灯彩形象漂亮可爱。
创新后,市场销售量回升。
作为江苏省非遗传承人,陆有文目前最关心的还是手艺的传承。“我前前后后收了6个徒弟,应该说都比较满意。”陆有文说,其中有一个徒弟,就是他的儿子陆敏。
“跟我父亲一样,我也是从小就开始学做灯彩,今年54岁了,也有40多年制作灯彩的历史。”陆敏说。
去年,南京市总工会组织“南京工匠”评比,灯彩组报名参加比赛100人,经过初赛选出10人参加决赛。 陆敏说:“10个人再经过比拼,还有两人,就父亲和我,谁赢了,谁就能荣获‘南京工匠’称号。”结果没想到,经过专家考核评比,陆敏赢了。
这几年,为了传下灯彩这门手艺,每年在夫子庙展销灯彩时,陆有文都会在自己的展位前,放上一个招徒广告,上写:招高徒、传精艺;免“银两”,传非遗。
南报融媒体记者 殷学兵 李有明 田诗雨
- 非遗公开课温暖了宅家生活2020.03.15
- 战疫故事 病毒离我们最近的一天2020.03.09
- 讲好战疫故事,新闻人也是“逆行者”2020.02.08
- 你被“硬核大爷”刷屏了?咱大江苏硬核又暖心的防疫故事太多了……2020.02.01
- 溧水“非遗”玉带糕传承人郭晓明:日产700斤2020.01.23
- 湖南卫视华人春晚讲述华侨故事2020.01.22
- 传承非遗从娃娃抓起 “留左大鼓”敲敲打打闹新春2020.01.20
- 乡村年俗文化节暨“明”俗·南京春节文化市集收官2020.01.20
- 南京民俗文化节走进校园 小学生跟着非遗大师学捏面人2020.01.20
- 跟着非遗大师学捏面人 南京小学生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