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特色品牌、拥抱互联网电商——沙奶奶卖油记
做出特色品牌、拥抱互联网电商——沙奶奶卖油记
南报网讯 春秋迭易,岁月轮回,又是一年新春走基层。本报今起推出《新春走基层,奋斗正当时》栏目,这是南京报业传媒集团融改大幕正式拉开后,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不断提升采编人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又一次实践。南报融媒体记者将深入生产生活一线,听民情、访民生,用脚步追随时代发展的律动,用眼力捕捉基层生活的掠影,用真心记录人间的温情,用笔尖勾勒崭新的画卷。在这里,我们饱含深情,体察民情;在这里,我们领略各行各业奋斗的风采;在这里,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农户沙凤维的家是一栋洁白的农家小楼,楼面贴了个六合竹镇特产“杨记小磨麻油”的招牌。竹镇麻油已经在本地乃至外地小有名气,眼前静谧的农家田园景象颇有“油香不怕巷子深”的意境。
春节临近,又到了置办年货的时节。在南京多个年货展上,本地特色农产品颇受市民欢迎。沙凤维家的麻油就十分抢手。
沙凤维是一位年过七旬、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她与老伴杨益根共同经营着这个纯手工麻油磨坊。“他们都叫我沙奶奶,还给我出主意,干脆就叫‘沙奶奶麻油’吧!”沙奶奶笑着说:“每年春节都可以卖四五千斤油,今年又卖出去不少,还有两千斤备货。” 沙奶奶对麻油的销售信心十足。
“原来生意难做哦!”一说起以前的事,她不由得激动起来。麻油磨坊是从杨益根的爷爷和叔叔那里传承下来的,“我们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卖油了,第一次亲手磨出油来可高兴了,但是要跑去镇上卖,很辛苦,也不好意思喊人买。”
创业维艰,沙奶奶和老伴将纯手工麻油的家族事业坚持了四十多年。现在,他们的磨坊已经被评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的同志也会和我们交流,一定要保证质量。”夫妻俩坚持手工磨,虽然没有机器磨的产量高,但是老两口认为传统工艺磨出的麻油更有营养。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沙奶奶已经与十家农业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打开了电商渠道的销路。在儿子的帮助下,麻油已经实现互联网渠道销售,一年能卖两千瓶。
不过,目前电商渠道是与代运营企业合作,沙奶奶说,儿子儿媳一直在苏州工作,但自己年纪也大了,这份家族事业需要传给下一代。恰好儿媳做过电商,“今年儿媳打算回老家帮我经营,在线上销售方面投入更多精力,把互联网电商发展起来。”沙奶奶说起“互联网电商”这个时髦词竟毫不“违和”。她说,以前市场主要在本地,而电商平台发展起来后,麻油可以远销全国各地了。沙奶奶对懂互联网的儿媳的加入充满期待。
沙奶奶介绍,她还与六合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内的公司达成芝麻采购合作,八九十亩田地都种上了芝麻,也带动了就业。她还与其他农产品经营者相互帮助,抱团发展。
“其实,一开始做一个农产品品牌很难。现在在各方的支持下,我们的大米也创立了品牌。未来希望能将自己的品牌推广出去,也将六合农产品整体的品牌效应做强。”同样来自六合的南京归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许友金说,今年年货销售形势乐观,而且公司与南京邮政合作开通了互联网电商平台之后,快递运费成本降低了,网上渠道打通了,销量同比增长10%。
在南京,像沙奶奶和许友金这样的农户还有不少。互联网电商成了农户、农业企业经营者耳熟能详的热词,线下渠道销售也同样火热。就在前不久,在南京邮政公司主办的一场年货展上,各种各样的本土农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相关负责人表示:“展会当天销售额就接近15万元,南京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越来越有吸引力了。”
南报融媒体记者 梁悦 通讯员 刘其成
- 中电互联5亿元项目落户江宁2020.03.05
- “聪明汽车”来南京 “云上签约”落江宁 2020.03.04
- 疫情也是生鲜电商的一场大考2020.03.01
- 玄武视频约谈电商 要求诚信自律2020.02.29
- 疫情期间在线问诊火爆,会成为未来常态吗?2020.02.25
- 战疫情,保供给!"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2020.02.14
- 党委牵头 协会指导 南京市互联网行业协力阻击疫情!2020.02.09
- 2020年春节期间移动互联网流量同比增长36.4%2020.02.08
- 线上买菜、在家上课人数猛涨……近两亿人在家办公2020.02.08
- 战“疫”当前,党旗飘扬,镇江互联网企业携手抗“疫”20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