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处,天堑变通途
《天堑变通途》是作家刘跃清历时三年创作的纪实报告文学。作者把历年来有关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文献打个总结,去粗取精,呈献给读者一个“全豹”。
南京长江大桥于1956年勘测设计,1959年底开工,1968年国庆通车。从开工算起至今超过一个花甲。作者以史家的严谨、纪实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大量调查采访的原始记录,满怀豪情地赞美了那段峥嵘岁月。每一章都以史无前例的困难为先导,展开矛盾与悬念,最后以攻克奏凯为尾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我们乡间有俗语说:“‘大阴功’修桥补路,小阴功施舍贫穷。”
在中国修最大的桥,自然是最大的“阴功”,最大的好事,所以为她付出许多代价也是值得的。
那个年代,修桥是最大的政治,正如作者所写,“大桥上的几乎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符号都被赋予政治意义,与政治紧密相连。”与之相匹配的时代精神又如虎添翼:“无私奉献”、“舍小我成大我”、“做革命螺丝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都不是只挂在嘴上、贴在墙上,而是真正的民情风俗。
大桥的修建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尽管适逢“三年困难时期”,至多也就是“蚍蜉撼树”何足道哉!当日六亿神州的士气,真可以排山倒海,不可阻遏。
所以,劳力不够,从小学生到大干部,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需要材料,一声令下,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全都拿来;没有人“讲价钱”“讲条件”。挂在干部与群众口头的都是“不计代价”“全力以赴”。
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在“红旗招展”的年代,全体建设者秉着务实、科学的态度,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就像沉井稳稳地降落在坚实的基础上,“举国体制”在这里是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你若问我如何评价那个“时代精神”,我不能一言以蔽之。因为历史是诸多因素相互纠葛的结果,对既成事实去假设没有意义。时代精神本是那种制度、那种水平、那种民情之总和,它应运而生,反过来又助推到社会的各个神经末梢,我且叫它必然性或者天意吧。由此我很感谢作者正确而明智的选题,使我们大家都获得一个无所顾忌、问心无愧地赞美和歌颂的机会。
本书在结尾一章《永远的桥》写道:“现在已有四座跨江大桥,两条机动车过江隧道、地铁3号线和10号线,两座铁桥,还有板桥汽渡和中山码头轮渡,共12条过江线路。”
作者轻轻一笔带过的几行字,却对我产生了极大的震撼!这么几十倍于南京长江大桥的宏绩伟业,南京人早已见惯不惊。
我倒是情不自禁地为它拍案叫好,因为我从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培养提高起来的“中国见识”。
现在长江上有多少桥?数不堪数。
仅就我所寓居的嘉陵江畔,造个桥就像搞耍似的。哪来什么人山人海、惊呼呐喊,工地上几个人,静悄悄,一晃,搞定了。穿山越岭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也是如此,都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天换地。
我们早已从那个少见多怪的井底之蛙腾越到直升机上见多识广了,见怪不怪了。难道仅仅是因为科技水平提高而已?
所以我赞美那个年月的时代精神,更赞美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赞美新体制、新机制、新的时代精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是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古人。
- 作家江南自曝患有抑郁症2019.12.05
- 女作家六六反映“流量用不完扣钱” 中国电信回应表歉意2019.12.04
- 茅盾文学新人奖今日开奖,江苏作家占四席!2019.11.29
- 南京网络文学独角兽企业登“2019 新经济之王”榜单2019.11.28
- 你读过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吗?2019.11.28
- 他的《茶花女》你读过吗?2019.11.27
- 自然文学研究经典《宁静无价》推出增订版2019.11.23
- 《鹤唳华亭》开篇让人愿意慢品 或能拯救“倍速观剧”2019.11.20
- 南京作家获夏衍杯电影剧本奖2019.11.17
- 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揭晓 附入选作品目录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