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作家周举办《敦煌本纪》阅读分享会
扬子江作家周举办《敦煌本纪》阅读分享会,作者叶舟——为敦煌立传 说少年气象
作为第二届中国江苏·扬子江作家周系列活动之一,“长歌高踏,跃马边疆——从《敦煌本纪》说起”阅读分享会近日在先锋书店举行,作家李修文、评论家何平对话《敦煌本纪》作者叶舟,与读者分享这部长达百万字的长篇巨制背后的故事,和这部作品对当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重新发现边疆发现美”
《敦煌本纪》是国内首部以小说笔法为敦煌立传的长篇巨制。这部作品于2018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2019年8月成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之一。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对敦煌作为文学形象的书写趋于成熟。
叶舟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敦煌是他多年来的写作母题。叶舟在小说中“发明”了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地理敦煌仅仅是一个故事的发生地,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在于少年中国。”
在叶舟看来,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最灿烂的一段,“我想中国文化一定有它最原初的精神性的东西,那种韧性、少年时代的可爱,不在都市,一定在边疆,它是原生态的,是野蛮的,是赤裸裸放在天地之间的。我想我的使命就是重新发现边疆,那些美,那些少年的奔跑,少年的义无反顾。”
“用文学手法擦亮古老词汇”
《敦煌本纪》是叶舟真正意义上的首部长篇小说,酝酿和发酵长达16年,很长一段时间,一堆庞杂的资料、一堆无边的想象,像缠麻一样在他脑子里发酵。叶舟说,写这部作品对他来讲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曾经面临巨大的困惑,“困难像祁连山横在那里,中间几度差点放弃,但是我相信敦煌冥冥当中成全了我。”他一直认为,写一部长篇小说至为关键的,在于找见第一句话。“2016年年底,我从扬州赶往南京禄口机场,眺望车窗外那一轮落日,突然觉得它竟然像一介少年游侠,先我而去,奔向了敦煌。在那一刻,我知道我找见了。”
“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民国年间的一份报章上,几位有世界眼光的知识分子写道‘大好河山竟成一片修罗之场,岂不知西北边疆,蕴藏中国的未来’。”叶舟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铁迹,《敦煌本纪》就是想把——天下、少年、血涌、担当、正义、温情——这几个古老的词汇试图擦亮而已。”
“对当代贫瘠小说的一次输血”
《敦煌本纪》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有读者将《敦煌本纪》比作“河西走廊的《白鹿原》”。评论家何平认为,这两部作品在叙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文化气质、精神、腔调完全不一样。“《敦煌本纪》写的是少年中国气,从某种程度来讲是现代人内心最为匮乏的。”何平用“对当代贫瘠小说的一次输血”来定义《敦煌本纪》的气质,“无论文学创作还是中国文化的格局,都需要这种飞沙走石的少年气象。”
关于少年气象,叶舟有自己的解读。他把写作分两类,一种是青春期的写作,另外一种是青春写作。“年轻的时候写作,可能是青春期写作,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人永远是青春写作,越写越是少年,越老越是赤子。年轻时飞扬澄澈,年老时稳健凌厉,但背后的精神气质是一样的。”
在作家李修文看来,《敦煌本纪》是一本大书,“每个人都可以进入,找到一条自己在今天这个时代安妥心灵的办法,这部作品既严丝合缝又有一种混沌庄重的力量。”他认为,《敦煌本纪》融入了现代精神,同时又在召唤一种我们久违了的某种中原意义的文学气象。”
- 新年第一堂“文学课”,苏童畅谈与南京的不解之缘2020.01.16
- “美善浦口人”故事分享会举行2020.01.15
- 作家莫言“被代言”养生锅广告 二审获赔210万元2020.01.09
- 挪威超人气童话《雪地天使》引进 2020.01.03
- 江心洲举行“四新居民”培育工程成果分享会2019.12.24
- 敦煌牵手南京举办旅游推介会2019.12.10
- 作家江南自曝患有抑郁症2019.12.05
- 女作家六六反映“流量用不完扣钱” 中国电信回应表歉意2019.12.04
- 茅盾文学新人奖今日开奖,江苏作家占四席!2019.11.29
- 叶兆言携《南京传》做客南京晓书馆2019.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