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的“10万+”,有毒
近日,《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再次将网络经济的毒瘤——流量造假曝光在众人面前。报道指出,一些阅读量“一不留神就破10万+”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几乎完全是依赖于像“手机群控”软件这样的“灰色手段”刷出来的。
这不是流量造假第一次进入公众视线。今年年初,央视还以“‘惊人’数据的秘密”为题将明星流量造假这一“皇帝的新衣”大白于天下。惊人的何止是明星的流量数据,如今,一些短视频平台网红节目的点赞动辄几万、几十万,一些微博文章的转发、评论可以高达几百万、几千万……所谓的秘密摧毁了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信任,造成了整个网络经济的系统性生态灾难。
对流量的“迷信”、巨大的利益驱动以及刷量黑色产业链的推波助澜等,都是流量造假的成因。所谓无利不起早,流量造假的背后是利益的诱惑,明星要面子和更多的关注,微信公众号要造势和更多的广告……与巨大的利益成鲜明对比的是,流量造假者造假成本低、受惩罚可能性小。所以,要根治这颗毒瘤,就要“打蛇七寸”。要加大对刷量黑产的打击力度,进一步落实通信实名制,不断升级识别防控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倡导多方共治,从法律、法规、网络运营、公众等方面多管齐下,通过全空间、全平台、全产业链的综合治理,营造公平、公正、安全的网络空间环境。
- 金牌音乐人:有能力的年轻人不该被流量淹没2019.09.27
- 国庆高速出口流量将增长65% 10月1日或达历史最高2019.09.26
- 网红“光头强”671天:流量大收益少 回老家把活找2019.09.25
- 国庆全省高速19个路段易拥堵2019.09.25
- 这一条,值得你消耗流量点开!开国大典12分钟彩色视频公布2019.09.22
- 工信部:手机流量资费5年来降幅超9成2019.09.20
- “职场锦鲤”《傲骨》打造职场IP新流量2019.09.19
- 学术造假撤销职称将有规可依 不端黑历史影响评审2019.09.16
- 假期返程高峰 南京这两个时段车多难行2019.09.15
- 流量明星票房为何不行了20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