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教授采用“5G+VR”授课亮相“中国慕课大会”
9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开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田威及其团队研发的“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亮相大会。项目采用“5G+VR”的先进授课方式,实现跨越4000公里、三地学生协同实验,同时装配“大飞机”。
南航教授采用“5G+VR”授课亮相“中国慕课大会”
仿真现场,三地学生共装大飞机
南报网讯 (通讯员 吕汶倩 刘天佑 记者 谈洁) 4月9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开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教授田威及其团队研发的“飞机大部件装配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亮相大会。项目采用“5G+VR”的先进授课方式,实现跨越4000公里、三地学生协同实验,同时装配“大飞机”。
大会现场,田威和李泷杲两位老师在“5G+VR”技术的支持下,将贵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两地同学接入位于北京的大飞机装配虚拟实验系统,与在现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共同完成了大飞机翼身对接虚拟仿真协同实验。
实验教学分为“飞机蒙皮成形工艺设计”“飞机壁板自动钻铆工艺设计”和“飞机翼身对接”3个模块,打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将“虚拟现实+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了飞机制造的过程,填补了当前我国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在飞机装配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方面的空白。
“这是国内第一次,也是相关领域里最先进技术的结合。”田威介绍,该项目从2018年初开启,历时一年之久,在研发过程中遭遇了多项困难。在不断的试验、大量的师资投入以及各技术团队的协作帮扶下,顺利攻破难题,从400多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得以在“中国慕课大会”上亮相。
“虚拟仿真实验是对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利的补充。”田威说,航空航天类专业的很多实验都无法在校内开展,学生只能在进入相关行业后进行实习培训。有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以后,学生能够感受与真实的生产过程一致的实验环境,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未来,田威及其团队还将继续通过“中国慕课大会”这一平台,引进全息、5G等技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我国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开阔眼界,提高综合素养。
- 5G技术会给医疗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各地开始探索2019.04.13
- “嫦娥四号”研制团队校友思政公开课在南航开讲2019.04.13
- “嫦娥四号”研制团队走进南航校友思政公开课堂2019.04.12
- 南航推出“一人多座”服务 旅客可选择加1到3个座位2019.04.12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5G芯片商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任务获关键突破2019.04.11
- 5G芯片商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任务获关键突破2019.04.11
-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南京5G基站已建成近百个 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2019.04.10
- 南航博士生自动驾驶方面研究成果登上《科学》子刊2019.04.10
- 南京5G基站已建成近百个 为大规模商用奠定基础 2019.04.10
- 美国5G首秀就这样?201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