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绣花功,还需标准好“针法”
南京市地方标准《城市治理单元治理通则》上个月起正式施行。据本报报道,城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全国第一部城市治理地方标准,对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怎么管、管到什么程度,提供了细致可操作的规范标准,是我市城市治理标准化建设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城市治理是个精细活儿,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已是各地共识。但要把“绣花功夫”下对路、下到位、下得好,则不光需要认真的工作态度,也要有一套合适的“针法”来遵循参考、减少失误、定义风格。给城市治理工作制定地方标准,相当于设计了这么一套“刺绣针法”。
城市治理中的很多问题,来自“没个标准”。因为缺乏标准,就容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似“怎么都行”,实则离“怎么都不行”也不远,给慢作为、无限期拖延和“翻烧饼”都留下了空间。拥有一套细致可操作的规范标准,降低了诸多工作的实践难度,理论上能做得快些。有标准,不能说解决所有问题,至少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特别是因程序和标准模糊引发的冲突、扯皮。
某地一条街把店招统一成惊悚的“黑白配”,某市想对道路进行“美化”结果效果俗艳,都被市民和网友疯狂吐槽然后迅速“整改”。类似新闻出现过不止一两次,究其原因,多少与地方城市治理工作缺乏规范的程序和标准有关。善用标准,除了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有望减少某些因领导“拍脑袋”、乱作为、朝令夕改制造出来的雷人景观、雷人现象。
刺绣用的底布没有弹性,才能不影响刺绣效果,但城市治理的“底布”却弹性十足,可见城市治理的“绣功”比真正的刺绣难得多,治理的标准只是建议,不能指望它以不变应万变,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不宜按图索骥、照本宣科。此前一些地方出现过大冬天洒水导致路面结冰的事情,就是工作过于死板的结果。所以善用标准意味着懂得取舍,进而也说明,标准始终有与时俱进的空间,在实施中总结经验、听取民意和专家意见,不断完善标准,才能让标准更好地发挥作用。
或许有人会担心,标准化容易导致千篇一律。其实,每一种刺绣都有自己的针法,绣品并不会因遵循针法而变得单调。正如刺绣以针法确立其风格,城市治理的“针法”更多也在于塑造地方特色,在此基础上,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地区、街道也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只是,无论何时何地,“针法”都应是地方风土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当“针法”在手,“绣”出什么样的作品,仍然考验“绣工”的经验、智慧和品位。
- 掐住骚扰电话的“七寸”2020.07.04
- 别让“清凉口罩”变“风险口罩”2020.07.02
- 15个城区全部成为“无疫情城区” 武汉达到全市域无疫情标准2020.07.02
- 最高标准、最严举措!全力以赴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2020.07.02
-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评审会在宁召开 2020.06.29
- 生态治理中国奇迹:土地盖"被子"百姓挣"票子"2020.06.27
- 2020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2020.06.18
- 儿童零食市场乱象多 首个儿童零食标准正式实施2020.06.15
- 江苏大修《住宅设计标准》并公开征求意见2020.06.09
- “长江行”全媒体采访│南京城的“绿宝石”变多了2020.06.04